4月9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在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就未成年犯陆某减刑案件进行现场庭审。合议庭重点围绕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与认罪悔罪表现实质关联性开展审查,未管所民警进行举证,系统呈现陆某在思想转变、行为规范、技能掌握、社会关系修复等矫治成效。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庭审,法院同步开展“沉浸式”法治教育,这种将减刑庭审与法制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系沪上未成年犯矫治领域首次探索。

近年来,上海市一中院未家庭与市未管所围绕“审判-执行”司法全链条深度协同,着力打破环节壁垒。今年以来,双方积极探索审执一体化机制,推动“刑事判决生效即启动矫治”。本案中,未成年犯陆某在判决生效后,原判法官第一时间入所对其开展“判后第一课”,通过犯罪性质剖析、量刑依据解读等方式,结合案情开展认罪悔罪专题教育,帮助陆某深刻理解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与法律后果;民警团队针对其犯罪成因定制改造方案,通过心理疏导、职业技能培训等手段重塑其社会适应能力。多方协同下,陆某从“被动改造”到“主动自新”,最终以持续稳定的改造成果获得减刑机会。

据悉,市一中院未家庭与市未管所正着力构建审执协同新机制,推动原判法官深度参与矫治方案制定,建立判决执行动态反馈通道;拓展刑满前社会帮扶资源提前介入,深化多元协作机制。近期开展的“法官回访帮教活动”中,市一中院法官与未管所民警对个体重点未成年犯开展联合辅导,通过法律答疑、矛盾化解等举措巩固改造成效。

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联合市一中院未家庭持续深化审判执行“端口融合”,重点推进审执信息互通、矫治标准共建、社会资源联动等创新举措,通过审判端与执行端的同频共振,让刑事判决不仅成为违法行为的度量衡,更转化为教育改造的指南针。通过司法全链条的协同发力,真正实现“挽救一个少年、守护一个家庭、安宁一方社区”的治理效能,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原标题:《上海深化未成年犯审执一体化探索,司法全链条守护迷途少年归航》

栏目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曹博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