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田振宁
4月10日至11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暨刑事法律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吴宗宪等专家团队来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金华市人民检察院、省金华监狱调研减刑假释“两项指数”。
“‘两项指数’这一创新举措,为破解‘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和‘再犯危险性评估’这两个难题,提供了极具前瞻性的思路与宝贵的实践探索经验。”研讨会上,吴宗宪高度赞扬了金华地区法院、检察院和监狱三方在协同探索建立减刑假释案件智能化评价模型(即“两项指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从专业视角出发,对“两项指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指标设定上,可考虑将家庭状况、职业技能掌握情况和出狱后就业前景等纳入‘再犯罪风险’的评估中,罪犯假释后是否有亲情的扶持和再就业的保障,对其稳定融入社会起到关键作用。”吴宗宪表示。
研讨会期间,吴宗宪还实地深入省金华监狱执法管理一线,参观了罪犯监舍、伙房、教学楼以及习艺区等,全面且细致地了解了罪犯改造与减刑假释工作的实践成果,并对监狱“四规范一公开”“十规十礼”、综合执法办案体系等创新实践表现出高度关注,做了详细的调研记录。吴宗宪认为,这些监狱工作的成果是“两项指数”中“罪犯狱内改造情况”的直观体现,是“确有悔改表现”认定的重要基础。
“浙江监狱这些做法非常好,我计划把你们的实践经验提炼后加入到研究生培养的教材里。”吴宗宪说道。
据悉,自2023以来,“两项指数”在浙江省金华地区“法检监”三方标准共认框架下,通过减刑假释案件全流程在线办理、数据精准抓取、平台智慧运算和智能辅助建议,使得对减假案件的评价考量更为精准,让民警办案更有底气。以客观证据和指数分数反映罪犯改造表现,推动罪犯改造从“横向比较”到“自我比较”的转变,罪犯改造目标和预期更加准确,执法办案也更具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