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 权威解读:周汝昌先生是红学研究的大家,也是诗词大家,他的观点深刻而独到;
★ 通俗易懂:语言平实,适合所有热爱诗词的读者;
★ 适合人群: 红学爱好者、文学研究者、想要深入了解诗词的普通读者 。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周汝昌讲古诗词(一)》
《周汝昌讲古诗词(二)》
周汝昌 著 周伦玲 整理
作家出版社
新书介绍
《周汝昌讲古诗词》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谈唐诗史上的“三李”》《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六十余篇讲论诗词的文字,熔铸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研究收获,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作者介绍
周汝昌(1918年-2012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市,是中国著名的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书法家。他被誉为“红学泰斗”,在《红楼梦》的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周汝昌的研究不仅限于《红楼梦》,还涵盖了诗词、戏曲等古典文学的诸多领域。
文章试读
谈对联
——《中国古今实用对联大全》序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李景峰同志将这部对联集持示于我,要我为它撰序。辞而不获,姑且记下我的一些感想,聊为芹曝之献。
对联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所谓“独门”,是说全世界就只我们特有,我们专擅。比如西方,就不曾听说有对联这种名目的产生和存在。道理安在?这就是一个高深的文史哲综合性的大课题,而绝不是一桩细琐的“闲文”,或偶然的“异象”。我的理解是,对称和谐之美,大约是我们这个宇宙中的诸般至美中的一大关目,而华夏民族最能感受它,表现它,赞颂它,运用它。这就使得我们的语文天然具有内在对称质素,并且从远古以来就朝着对称美这个特色的方向不断发展。单从文学艺术来说,发展到南北朝已然达到了一个极关重要的关键时期,汉语文本身的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这时经过无数文学大师们发挥运用,造诣已到高峰,为隋唐的格律诗的新形式奠定了最好的基础。于是对联这个文学和美学的概念,也就充分得到“认定”。
由此可见,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不认识这一层意义,就会把它当作是一种文人墨客的装饰性“玩意儿”,或者加上“形式主义”的洋帽子。
对联该当是贴在门框、悬之抱柱的。这自然不错,但不要忘记,我们日常口语中也离不开“对对子”。你若不信,就想一想:“神清气爽”“兴高采烈”“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有理的五八,无理的四十”“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些罗列不尽的常言俗语,都是什么?那本身就是十分工整的对联。旧时学童,除了读书作文之外,最要紧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对子”,他们要念会了“天对地,雨对风,大野对长空”这样的无数种优美悦耳的“对子歌”。从这里,你可以体会,我们的语文,“天生”的就是那么安排好了的“对联”,不但词义为对,音调也为对——平仄是要严格对仗的:“天”是平声,“地”恰为仄;“雨”是仄声,“风”恰为平……依此类推。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奇迹?
我常想,不管是谁,当他读宋贤张耒的词,读到“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或是读唐贤王勃的序,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如果他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他必定是在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扩而言之,假如我们的青年一代都不能领略欣赏这种至美,民族文化的前景就可忧了。
对联是由我们语文本身的极大特点特色而产生的,并非“人为”地硬造而成。这在西方语文中是没有的。比如莎士比亚的名剧中,偶然只有运用“排句”(couplets)的例子,那还远远不是“对仗”。我记得英国著名汉学家谢迪克教授(Porf.Shadic,早年在我国燕京大学,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告诉我说:“在英文来说,用排句是为了取得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用多了读来使人有‘滑稽’之感。”这说明中西语文之异,文学美学观念之异,是多么巨大(因为我们有全部排句对仗的骈文体,如《文心雕龙》,乃是价值极高的文学理论名著)!常言说“敝帚自珍”,我们的对联文学,是值得自珍的,何况它还并不同于一把“敝帚”呢!
六朝以后,格律诗达到高度完美的音律定型阶段,这时对仗更加精工美妙,实为文学上的一种特异的奇观。于是,警策之句,精彩之笔,总是集中凝注在对句上。在律诗来说,即落在颔颈(或称颈腹)二联上。于是发生了摘句欣赏评品的风气。这就更加促进了对联的“独立”形成与繁荣兴盛。
由此又可想见,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它又有雅俗共赏的优点,农村父老之喜爱对联,绝不下于高人雅士。
我们过年过节的春联,更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丽的“全民性文艺活动”。
我从幼年读联,祖父、父亲都喜欢把佳联摹勒在板上,镌刻成“板联”,悬在厅室,朴厚清雅之至。至今我仍能背诵那些给我智慧和审美培育的联文佳句。《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宝玉试才题对,第一副联是登上沁芳桥亭,“四顾一望,机上心来”,于是说出“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两句十四字。这一联,表面全切水景,实际又分隐“红”“绿”二义,与“怡红快绿”暗暗相关(这又是为了遥遥映射黛玉和湘云二人的结局而设的)。对联的作用,由此亦可窥一斑。等到北京在南菜园修建“大观园”时,支持者前来,非要我将书中未曾写到的多处景物的对联补齐不可,我也为他们完成了这件新奇的“撰联任务”——我是想借此说明,我对楹联,是有很深的渊源和感情的,这自然也就是我乐为此集提笔写序的真缘由。
这部对联集标明为“实用对联”,目的清楚明确。我们当然可以把它拿来欣赏,但更可以选择“对景”“合题”的书写张贴,各得其所。我想,此中固然有编著者的苦心匠意,但也说明了我们民族传统对联在当前生活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就内容而论,既有传旧之美,也有创新之意,值得表彰赞许。
对联和万事一样,有真有假,有高有次,有精有粗。这部对联采辑甚富,大体上可称琳琅满目。我希望其中不要杂入一些平仄不谐、对仗不切,又无精义的“假联”“次联”。倘能如此,则本集的内容之丰美,分类之详细,与实用性之突出,就价值倍增了。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周汝昌讲古诗词(一)》
周汝昌 著 周伦玲 整理
作家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周汝昌讲古诗词(二)》
周汝昌 著 周伦玲 整理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澳门文学丛书(第五批)出版:用文字描绘城市的过去、当下与未来
《外交官笔下的“一带一路”》 新书发布
聚焦反扒警察的电视剧《黄雀》热播,同名小说出版;王小枪:尽可能往人的内心深处多走一步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