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1968年,陕西咸阳农村的一名13岁少年在河边玩耍时,偶然捡得了一块方方正正的、刻着神秘文字的石头。他把石头带回家给父亲查看,两人惊呼不得了!赶紧将这珍贵的文物上交给了当地博物馆,只领了20元“路费”便回了家。时过境迁,此事也逐渐被岁月尘封。
不曾想,44年后,政府的人竟又找上了这名早已两鬓斑白的“少年”,要对他进行表彰,要给他评奖!原来,当年少年捐给博物馆的粗糙石块,如今已经焕然新生,成了国宝级文物玉玺。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内情,使得这段尘封四十年的往事,又再次被提起呢?
渭水河畔的意外发现
1968年9月的一个黄昏,一名小男孩如往常一样放学回家。贪玩的他在经过渭水河畔时忍不住驻足,拨弄拨弄野草,欣赏欣赏野花,先远眺长河落日,又俯观水波粼粼,好一个自在胜意的少年郎。
这少年名叫孔忠良,是土生土长的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村人。
孔忠良在河边正玩得尽兴,却突然发现河岸有什么东西发出了异样的光芒。他赶忙上前查看,惊奇地发现地里竟埋着一块形状奇特的白色石头。
怀揣着满心好奇,孔忠良把石头挖了出来,又用河水洗了洗上面的泥土,再定睛一看,才发现这石头,不仅顶部盘踞着栩栩如生的兽形雕刻,底部还刻着他不认识的文字!
读过几年书的孔忠良顿时觉得这块石头不一般,又突然想起自己老家附近的村子中,经常能听闻哪位大姨大伯又在菜地里挖出了古代人用的东西,都得上交给国家。他一下就断定,这块石头,八成也是古代人刻的,于是赶紧回家找父亲商量。
爷俩一合计,都说“地里挖到东西要交公”,连夜就带着石头赶往30里外的陕西博物馆(今陕西历史博物馆)。当时的专家回忆起这段故事,还记得那名叫孔忠良的小孩,身上灰扑扑的,还打着补丁,眼睛却闪亮发光。
经过专家鉴定,这石头背面所刻文字,其实为篆体文“皇后之玺”,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孔家父子得知这物件弥足珍贵,也欣喜若狂,感到自己为国家做了贡献,没有向博物馆索要丝毫奖励,就毅然上交了文物。
最终,两人回家时,口袋里也只揣着博物馆领导硬要塞给他们的20元“车马费”。
丢失玉玺重见天日
孔忠良与父亲离开后,博物馆专家连夜对玉玺做了鉴定,结果震惊考古学界:这块边长2.8厘米,高2厘米的方形羊脂玉玺,极有可能正是史书《汉官旧仪》中所记载的"皇后玉玺"!
《汉官旧仪》中写道:“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所谓“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纹样中常见的异兽,样貌似龙而身形盘曲,在汉代尤受推崇,有神武、力量、权势、王者之意。
而孔忠良所发现的这枚玉玺,顶部正刻画着经典的螭虎纹,外貌更是与《汉官旧仪》的描述极为相似。
那么,这枚玉玺究竟是哪位汉代皇后之玺呢?答案很快就被推理了出来。
玉玺在我国古代本就象征权力、尊严,汉代玉玺又以螭虎作为纹样,可见其主人在当时的绝对权威、君临天下。而一般来说,我国古代的皇后即使拥有玉玺,手中也不会掌握实权,更别提所谓的“君临天下”。
再要说起汉代参与治国理政的皇后,那就莫过于汉高祖刘邦之妻、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如今与武则天齐名“吕武”的——吕雉莫属了。
你可能会问,吕后身份尊贵,为何代表她的权威的玉玺会流落到渭河岸边?咱们翻翻史书,很快就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在汉高祖刘邦身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而惠帝年幼不知事,朝堂一度面临动荡。为稳定政局,皇太后吕雉开始临朝听政。吕雉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使当时的民众生活安宁、国家稳定。
不久后,吕雉因病去世,在长陵与汉高祖刘邦合葬。“皇后之玺”本应作为陪葬品存放于长陵之中,但由于西汉末年有农民起义军“赤眉军”攻入长安,对长陵进行了破坏,这皇后玉玺才在战火纷飞之中丢失了。
孔忠良发现的这块玉玺,是对我国汉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吕后称制这段历史的珍贵佐证。
44年后重提旧事
随着时间流逝,当年那块暗淡于河边的皇后玉玺,早已成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人们却也渐渐不再记得当时新闻中上交文物的少年孔忠良。那段往事,只有他本人在茶余饭后还时不时会向晚辈们提及。
2012年秋天,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正在筹备文物保护大会,将在会上对曾为保护汉文化遗址做出贡献的人们进行表彰。主办方之一的王京平听说了孔忠良的事迹,便借着这个机会,登门拜访了孔忠良。
敲开孔家朴实的家门,王京平看到:大众记忆中那个拾物不昧的小学生,早已长出了满头白发。
44年过去,孔忠良已至花甲之年。在上交文物后,他的人生轨迹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还是那样平淡、清贫。当时的他确实不图任何利益,但那皱巴巴的20块钱,一度还是成为了博物馆的一个遗憾。
2012年12月1日上午,以“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为主题的表彰大会顺利举办。表彰仪式上,孔忠良在收到荣誉证书时红了眼眶:"没想到国家还记得这事。"
有人向孔忠良问起:“这么些年来日子也过得不算好,想起当时直接上交的玉玺,有没有后悔过?”,而老人只是朴实地笑笑,说:“交给国家就对了。”
在如今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皇后玉玺展柜旁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孔忠良的故事。工作人员说:"经常有家长指着屏幕教育孩子,说这就是中国人的良心。"
结论
一块玉玺,走过两千年的岁月,见证了一代女性政治家的权威荣誉,也见证了大汉王朝的兴衰更迭。在战火喧嚣后埋于泥土的日子里,它等待着那位有缘的少年,而当少年质朴地选择让它重现于世时,玉玺上闪耀的光芒,不仅代表着中华血脉千年来的沧海桑田,更是中国公民对自我责任的坚定担负。
当我们在博物馆惊叹文物的精美绝伦时,也应该记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普通人——他们不仅值得被国家赞扬,更值得被老百姓认可、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