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


已经迅速地忘掉这是什么器物了,连说明也没拍。逛博物馆是需要时间的,大部分人都是一走一过,其实呢,每一件器物都值得蹲那儿看上小半天。

甚至一个甲骨文,现在都值十万元了。对,破解一个没人识别出来的甲骨文,奖励十万元。




这是镇席。

古人席地而坐,地上铺张席子。那席子不是很听话,所以得搁个沉一点儿的东西压着。大家出去露营野餐,会深有感触吧。

再往后就发展出了镇纸,文人墨客案头必备之物。



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 。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腹部饰上下两层浮雕动物纹, 既有草原山林中的虎豹熊罴、骆驼羚羊,也不乏中原文化中的九尾狐、羽人、仙兔等神话生物。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原元素与草原风情同时出现在这件铜樽上?

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器形端正大方,纹饰精美,动物形象逼真。

该器既具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又不失中原的典雅之风,是汉代青铜艺术和技术的典范之作。

“河平”是汉成帝刘骜的第二个年号,对,就是娶了一对姐妹花赵飞燕、赵合德那位皇帝。

汉成帝时期,匈奴复株累若鞮单于继承其父呼韩邪单于之位,仍娶王昭君,并遣子入侍汉朝为质。

胡傅温酒樽以其别致的魅力,讲述着民族融合的故事。见证了汉朝时,中原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启发,边疆的粗犷与中原的精致相互映照。






国博是有一件雁鱼灯的。

这件雁鱼铜灯是近年山西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缴获而来,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汉代文物,目前其出土时间、地点等信息不明,有待文物专家进一步研究考证。

雁鱼铜灯由衔鱼的雁首雁颈、雁身、灯罩及灯盘四部分套合而成。鸿雁被古人视作传递思念和祝福的吉祥鸟。鱼是“余”的谐音,寓意生活富足有余。鸿雁衔鱼的造型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灯盘为圆形,一侧有扁曲形灯柄,可以调节灯盘自由转动。

灯罩为两片弧形挡板,可以左右开合,这样不仅可以调节灯光的照射角度和明暗度,同时还可以挡风。

古人照明采用的油和蜡在燃烧后会产生油烟,烟中带有烟炱,不但会发出难闻的异味,还会污染环境,时间长了也会熏黑房屋以及屋中的物品。

为了减少灯火烟尘的污染,铜灯中雁的颈部、腹部和雁所衔鱼的鱼身相互连通,并且采用了中空的设计。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烟经雁颈直接导入雁腹中并溶于水中,可减少油烟污染,净化空气。






墓志盖。






共出土4件石雕柱础,大小和纹饰略有不同,它们曾是漆画屏风的插座。




1965~1966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该墓是太和八年(484)的墓葬。墓主人司马金龙原为晋皇族后裔,在北魏袭爵作官,备受宠信,死后赠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康王。墓葬规模较大,除出土大批陶俑、石雕柱础、石棺床及生活器具外,尤以制作精美的木板漆画著名,被视作珍贵的古代绘画实物。

现存5幅较完整,每幅约长80厘米,宽20厘米,两面绘制分上下4层。其上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沿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敖、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他的先祖司马馗,是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太常卿。 父亲司马楚之,北魏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琅琊贞王。母亲北魏河内公主拓拔氏。

俩媳妇,一个是源氏,钦文姬辰,鲜卑族。出身南凉王室,北魏南凉景王秃发傉檀的孙女,太尉陇西王源贺的女儿。死后与司马金龙合葬。

续娶沮渠氏,武威郡姑臧人。北凉皇帝沮渠牧犍与拓拔焘的妹妹武威公主拓跋氏之女,亦称武威公主。

一部各民族融合的史诗。













山西省太原市沙沟村斛律彻墓出土,墓葬随葬品较为丰富,共有328件,大部分是模制陶俑及动物模型。墓葬的主人斛律彻,曾任北齐假黄钺、使持节、相国、朔州刺史等官职。

胡人吃饼骑驼俑。文物造型为皮囊上坐着一人,浓浓的眉毛,深目高鼻,头上戴着圆毡帽。最有趣的是他的手里还抓着一个饼子,正在边走边吃,胡商手里的饼子,当地称为“馕”,是一种可以存放很久的食物。中原称为之胡饼。

从骆驼背上所驮的货物来看,也是当时贸易往来中的大宗商品——丝绸和绢帛等纺织品。这也说明当时的胡商来到中原后,卖掉带来的金银器皿、宝石和香料等货物后,再将当地的丝织品带走返回,而且数量很大。





都反映出当时草原之路的通畅和中亚与东方贸易往来之盛。










虞弘墓石椁是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处隋代古墓出土的汉白玉石椁,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虞弘墓是中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同类的墓葬,全国仅发现三处。

石椁内外雕绘着贴金彩绘图像,由五十多个单体图案组合而成,浮雕图案繁复,雕法硬朗大气,内容有宴饮图、乐舞图、射猎图、家居图、行旅图等。

宴饮乐舞图

这是面积最大、人物最多的一幅石雕。第一部分为男女主人正对着在对饮,男人梳着波浪头发,头戴王冠,妇人曲腿坐于床榻,头戴花冠;第二部分是侍者、伎乐与舞者,舞者正在跳胡旋舞;最下面是武士与雄狮搏斗的场面。

出行图

一匹骏马,四个胡服打扮的西域人,马儿下方有两只小犬,右上一只鸟儿衔着葡萄,左边是一棵番木瓜树。

乘象猎狮图

三头凶猛的狮子正在向骑着大象的人发起进攻,乘象人下身穿的是花边裤。

葡萄酒酿制图

亭台上三个手臂相挽的男子似乎在跳舞庆祝葡萄丰收,右下有两个人抱着一坛酒。

祆教圣火坛和祭司图

这是典型的祆教圣火坛和祭祀组合画面,火坛两侧的祭司为人首鹰身。

️ 骑驼射狮图

一位披发突厥人骑着骆驼扭头正要射一头狮子。

根据虞弘墓出土的墓志记载,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驎城人。他曾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和安息、月支等国,后出使北齐,随后便在北齐、北周和隋为官,在北周一度“迁领并、代、介三州乡团,检校萨保府。开皇转仪同三司,敕领左帐内,镇押并部”,死于隋开皇十二年,即公元592年。

你看,大唐之前的北魏,也就是鲜卑拓拔氏的北魏,已经呈现出世界通商交流的盛大面貌。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一般都是包容的,气象开阔。

以下是土木华章。

山西的古建非常多,有机会要专门去看个古建。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专辑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