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由北京画院主办的“铁笔撼山岳——李骆公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精选了李骆公先生120余件套的艺术作品,以早期油画、交游篆刻、书法创作及晚期油画四大板块,系统呈现李骆公先生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探索之路。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开幕仪式上谈道,李骆公先生是北京画院很早就开始研究和思考的一位艺术家,因为他的艺术人生也好,他的创作风格的变迁也好,乃至于他的书法创作也好,在整个二十世纪都独树一帜。但是北京乃至全国的观众对李骆公的了解还很有限。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致辞。
吴洪亮说:“我知道李骆公先生非常早,上世纪80年代我在电视上见到他的访谈,非常惊艳,因为他的偏大篆或者以篆书为基础的现代性书法创作,包括篆刻,让人耳目一新,今天看来都有特别强悍的先锋意识和冲击力。李骆公一直追随时代的脚步,站在时代浪潮的前沿创作,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平坦,但是每个节点都让我们看到有新意、有胆量的艺术。”
破浪西潮:创造性转化西方油画形式
李骆公的艺术探索之路始于1936年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求学。从上海美专系统学习现代绘画开始,到东渡日本深造西方现代艺术,再到学成归国后创造性地将东方美学精神融入表现主义绘画语言。他以深厚的中国传统写意精神为根基,对西方油画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创出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气质的独特艺术风格。
《自画像》 1942—1944年 40.6×31cm 木板油彩
上海美专时期,李骆公师从刘海粟、关良、倪贻德、丁衍庸、王个簃,专攻现代主义绘画,以“黑沙骆”为笔名与老师们推动现代美术运动。1938年,他的首个个展《黑沙骆洋画展》在上海大新画厅举行。倪贻德评价道:“黑沙骆以一种粗狂的野人的姿态出现在这样的画坛上。他的画面有着构成的力,素朴而厚重的色彩,粗线条的硬性的笔触。这种表现,使我们感觉到钢铁般的坚实,疾风闪电似的迅捷……充满了旺盛的元气。”
《读书的少女》 1940年 37.7×46cm 木板油彩
金石有声:开拓篆刻艺术新境界
李骆公的篆刻艺术历经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早年师从陈子奋、王个簃奠定传统根基;1957年后在郭沫若、钱瘦铁等支持下专攻篆刻,初期取法齐白石单刀技法;1961年起深入研究大篆文字,融汇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宁斧成诸家之长,并吸收东西方艺术精华,构建独特美学体系。他将传统金石雄浑气质与现代构成理念完美结合,开创了篆刻艺术的新境界,形成既具古拙韵味又富现代张力的独特印风。
《肖形印》 1960年 5.3×5.7×3.7cm 寿山石
《我有我法》 1980年 5×5.5×3cm 寿山石
篆草新风:取法甲骨、金文之精髓
李骆公的书法探索始于幼承家学,青年时期在上海美专兼修书法及篆刻,得名家指导研习篆隶,沉迷钻研汉字造型,取法甲骨、金文等精髓,以现代美学思维解构汉字造型规律,将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历代大师的笔墨精神熔于一炉,开创出兼具金石韵味与时代精神的“篆草”书体,拓展了传统书法的表现维度。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83年 81×179cm 纸本水墨
《龟虽寿》 1978年 190×500cm 纸本水墨
漓畔驼踪:残作付之一炬,“心中时刻在画”
1977年,一场洪水冲毁了李骆公先生毕生创作的百余幅布面油画,他将残作付之一炬,在漓江边以五幅风景写生为绘画生涯作结。驼踪意为其坚韧精神的象征,正如他所言“心中时刻在画”,真正的艺术生命不在于物质载体,而在于精神内核的延续。深刻诠释了艺术超越载体的本质追求,为后人留下关于艺术生命力的永恒思考。
“铁笔撼山岳,方寸容天地”——这是李可染先生对李骆公篆刻艺术的赞誉。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变革的浪潮中,李骆公先生正是以“铁笔撼山岳”的开拓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这不仅是一位艺术家个人探索的写照,更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中国艺术家们以传统为根基、勇探新境的创作精神的生动体现。
展厅现场。摄影:黄茜
展期至2025年5月11日。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