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自贡市富顺县创新探索以党建为引领、乡情为纽带、自治为基础的“乡情小院”乡村治理模式,构建“镇、村、组、院”四级治理体系,带动全县1.8万余户群众受益。今年3月,该创新实践在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中榜上有名,也是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其《建好“乡情小院”激活 “湾子”治理》案例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四川样本”,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从大而散到小而精
这种治理模式转变的精髓,在“岩上人家小院”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走进该县狮市镇罗寺村的“岩上人家小院”,一间“精致”的房屋里,放置着书籍和课桌,这是小院的“精神粮仓”。“这是我们的农家课堂,利用村民的闲置房屋,打造集农家书屋、周末义教等为一体的小课堂,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农家课堂,这里也是他们周末的秘密基地。”“岩上人家小院”院长潘贵芳说道。
据了解,“岩上人家小院”位于罗寺村11组,有34户137人。小院室内外活动阵地700平方米,有农家书屋、农家课堂、积分超市、农用工具共享社、水墨斋乡村文化创作室和雨伞坊制作点等场所。“现在有了这个课堂,孙女周末再也不盯着手机啦。周末的时候驻村选调生教娃儿些画画、做作业,还给他们讲故事,帮助真的是太大了!”村民罗方龙儿子儿媳在外务工,自己在家带孙女,谈及小院的好处连连称赞。
划分“小院”,既是顺应地理条件的现实之举,也是契合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富顺地处川南丘陵地带,村民多以“湾子”为单位聚居,每个湾子住着十到二十户乡亲。这种“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成为乡情小院划分的天然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批青年农民外出务工,全县农村60岁以上老年群体占比达30.86%,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如何破解这一现实困境,该县通过划细划小治理单元,以道德引领民风、乡情涵养自治,逐步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
按照“居住相邻、群众自愿”原则,以10-30户为单元建成乡情小院334个。建立小院自治管理委员会,设置院长1名、委员2-4名,每名委员联系5-10户群众,利用聚居院落、文化广场、闲置房屋等打造议事堂和活动坝,构建起“镇、村、组、院”四级治理体系。以一个个小院为基础建起了基层治理的全新格局,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一幅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在该县童寺镇老寨村“稻梦小院”的三和议事亭,每隔一段时间便成为村民共商共治的“圆心舞台”,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出谋划策。从农业生产的“田埂事”到当前之急的“心头事”,从红白喜事的“邻里情”到产业发展的“致富经”,智慧的火花都在这里迸发,共识的纽带在这里凝结。
据了解,童寺镇在“稻梦小院”等建立“五事”小院议事机制,即“说、理、议、办、晒”。说事,即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理事,分类汇总整理;议事,群众充分讨论商议;办事,整合各方力量落实;晒事,公开公示处理结果,通过形成闭环,让小院成为民意直通车。“小院议事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激活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我们将‘千万工程’理念融入议事机制,真正实现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村民的事村民一起干。”童寺镇相关负责人说道。
“乡情小院”不仅是治理单元,更是资源链接平台。而小院的群众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小院收集群众诉求,提供需求清单,由乡镇收集小院需求向县级部门点单,县级部门梳理完善62项服务清单经乡镇审核后派单至小院,拒绝任务摊派,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在此基础上,坚持以群众诉求、符合实际为导向,将卫健、民政、文广旅等资源下沉服务,将健康小屋、养老助餐点、志愿服务等应用场景赋能小院,切实把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目前,通过领导联系、部门帮带,176个“乡情小院”实现上下联治。
老寨村“稻梦小院”院长肖祥章谈到小院时,满怀信心、倍感自豪,“院坝内群众的休闲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邻里间矛盾越来越少,大家参与村里的大大小小事务更是越来越积极,村里发展也更有活力了,现在村民都说,咱们的院坝会比镇上茶馆还热闹!”
群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背后,则是该县建立“小院议事”制度,以院坝会为载体,采取“群众广泛提、院长委员议、集体表决定、整合力量帮、结果公开晒”的方式,民主协商处理小院事务,对难以解决的事项实行“小院吹哨、村组响应、乡街认领”。小院建立以来,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76条,乡街和县级部门认领解决群众“微心愿”482件。
从面子美到里子实
“乡情小院”虽以“湾子”划分,但一个个“乡情小院”如同产业枢纽,将散落的资源禀赋转化为集聚的发展动能。在该县骑龙镇大田村,一片郁郁葱葱的柑橘产业园散发着沁人果香,“橘香小院”便身处其中。
“橘香小院”名符其实,柑橘也是小院+产业的生动注脚。每个月,小院都有一场热闹的院坝会,大家在一起除了商量柑橘施肥、修枝及病虫害防治等事情外,还有农技专家、致富能手等走进小院,就政策法规、惠农政策、农技培训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学习补课”“充电提能”,有效解决部分村民集中学习难等问题。同时,在小院中开展趣味运动会、歌唱比赛、包粽子、做花灯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
“现在柑橘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小院农户共有柑橘143亩,种植了爱媛、耙耙柑、砂糖橘等,农户都以土地入股了村专合社的方式进行,在进入盛产期以后,1亩可以分红2000元以上。”“橘香小院”院长张永泽介绍,小院群众中不少人还可以就近在柑橘园务工,为柑橘施肥、修枝和采摘柑橘,劳动报酬在万元左右。
“橘香小院”的变化,正是大田村近些年发展变迁的真实写照。多年前,大田村产业薄弱、经济收入低。2019年,村党支部带头示范,开展柑橘种植。凭借敢想敢拼、团结一心的进取精神,如今已建成现代化柑橘产业园896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不足4万元发展到超过100万元,常年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实现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蜕变”。
种植柑橘,不仅实现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增收,更探索出一条“以产业促振兴、以振兴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正如小院群众罗从芬所说:“现在不出村就能赚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一个个“乡情小院”,既是基层治理的“微细胞”,也是乡村振兴的“小引擎”。
“岩上人家”推动“产院融合”,动员小院及周边村组30余名留守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制作雨伞贴补家用,带动小院村民“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增收;“稻梦小院”围绕赏花经济,整合10余种特色农产品就近销售,户均增收2000元;骑龙镇卡房村利用村里多个“乡情小院”的院坝会“协商兴蚕”,努力把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从唤醒闲置农房到畅通民意渠道再到奏响产业强音,一个个小院用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群众“家门口”的获得感里、党群“心连心”的凝聚力中。(刘瑞、江雨、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