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催生了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这场以技术革命为牵引、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结构性变革,正在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它们能实时勾勒学生的知识探索路径、精准匹配个性化学习资源,更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拓新方向。在智慧教育的新时代,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变革,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在教育共同体中协同发展。如山东省济南市部分中学的信息科技教师,借助“网络集体备课”,依托数字化教研平台跨校开放研讨,同步修改教学设计,实现资源“云端”共享。在数字化助力下,教师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交流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精神动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的部署,为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政策依据。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外部支持,但更关键的是内在修炼和躬行实践。那么,在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技术整合驱动的能力“进化”。技术整合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推动了教师能力的发展。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学习分析系统等先进数字化资源。智慧课堂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运用各类教育技术工具,更要深入理解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机理,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突破。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普及促使教师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理念,将线上学习与线下互动有机结合,构建更具弹性的学习环境。同时,教育大数据分析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通过对学习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教师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学生学习特征,实施个性化教学指导。
第二,教学范式转型中的角色重塑。智能时代的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型教学范式中,教师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作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为学生筛选、推荐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工具,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作为学习过程的评估者,教师需利用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三,专业发展路径的拓扑升级。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打破了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校本研修与跨校协作相结合的模式,既注重学校特色发展需求,又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个性化成长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系统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实现专业成长的可视化追踪和科学指导。反思教学实践,能够助力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实现自我突破。
第四,教育伦理维度的认知跃迁。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下,教师面临更多的伦理挑战。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学生数据的合法收集、存储和使用,避免数据泄露对学生造成潜在伤害。同时,面对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新技术应用,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技术伦理问题,合理把控技术介入教育的边界和程度,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育伦理认知要从传统向现代、从单一向多元进行深度转变,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成效、学生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催生了教育领域的系统性变革,这场以技术革命为牵引、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结构性变革,正在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主体觉醒,主动作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专业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拥抱技术赋能,提升数字素养;在共同体中合作共生,寻求协同发展,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专业蜕变。
转变观念,以终身学习之姿开启专业成长新篇。数字化时代,传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需持续学习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认同,深刻认识到这既是职业发展所需,也是个人成长的追求。教师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动接纳新事物,突破学科界限,拓宽知识视野,形成跨学科思维。教师要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善用资源平台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有计划、有目标的专业提升。教师还要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改进,将经验升华为理性认识,推动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拥抱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驱动教育实践革新。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载体形态,更重塑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内涵、外延。拥抱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应将拥抱技术视为主动引领教育变革的战略选择。这既包括对智能教育工具的方法论把握,更蕴含着重构教育认知论的价值觉醒。首先,教师要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明确人工智能是教育的助手而非替代者。其次,教师应积极参与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在线学习和学术研讨等,掌握智能教学平台、教育大数据分析工具等新型教育技术,并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化。最后,要注重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技术优势,守护教育的人文底蕴。
寻求合作,以学习共同体为依托实现协同创新突破。根据苏联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真正的专业成长源于多元声音的交互碰撞。教师需超越简单的经验分享,构建基于教育证据的专业对话体系。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阶段,找准“最近发展区”,为成长规划科学路径。其次,教师借助教学叙事、案例分析等方式,积极参与课例研究、行动研究和主题研讨等活动,通过群体认知冲突拓展思维,达成智慧共创和价值共生。此外,教师要培养反思习惯和创新意识,借助学习共同体的“风险分担”功能,大胆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通过撰写反思日志、组织反思性研讨和开展自我观课等结构化实践,深度解构和重构教学行为。
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既关乎个人,更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代教师应开放包容地拥抱变革,坚持教育初心,不断突破创新,以自觉的专业发展意识、系统的专业提升路径、持续的专业实践探索,投身教育改革。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0日 第06版
作者:王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