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观止——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故事!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大梦观止”关注,我们将为你提供更多有温度、有意思的内容。

一场被流量重塑的代际战争


作者:大梦君
编辑:大梦君

近日无意中刷到一条关于原生家庭的视频,此后相关内容频繁出现在推荐页。粗略浏览后,心中思绪翻涌,遂成此文。

以下内容纯属个人观点,若有冒犯,先行致歉)。

01

流量时代的原生家庭叙事:集体焦虑与归因狂欢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当我们谈论起原生家庭这一话题的时候,网络上总是充斥着各种负面的标签。

什么“我爸妈的控制欲,毁了我的一生”。“什么父母皆祸害”等言论更是引发了无数的网友点赞。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这类视频总能拥有大量的流量,评论区挤满类似遭遇的年轻人。

在这场流量狂欢中,“原生家庭”俨然成为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

然而狂欢背后,隐藏着令人深思的集体心理困境。

自媒体平台上,将原生家庭创伤渲染成宿命论的悲情剧本。

通过简化心理学概念,将复杂的家庭系统理论异化为“决定论”工具。

性格缺陷、婚恋矛盾甚至职业瓶颈,皆可归因于童年阴影。

这系列的操作,引起无数青年的共情,人们仿佛找到了情绪发泄处一样,迫不及待的宣泄着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

这场集体情绪宣泄的背后,是当代青年对原生家庭的复杂态度:既渴望挣脱其桎梏,又深陷归因依赖的泥潭。

而其原因,我想是经济内卷与代际价值观断裂的叠加效应。(代际价值观是指同一区域的各年代出生的人群之间,各自生活时代主流价值观。)

当“00后”追求自我实现,父母辈的“生存优先”思维被贴上“控制欲”标签,代际冲突被粗暴简化为“施害者-受害者”的二元对立。

心理咨询行业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白皮书),68%的来访者会主动提及原生家庭问题,但其中仅15-20%能追溯至具体童年事件。

这是否说明我们对“原生家庭”进行了过度“解读”

而过度归因实质上是否是当代青年对现实压力的转移?

这样将失败归咎于家庭,既能减轻自责压力,又能通过“受害者叙事”获得群体共鸣。

而这种极端叙事是否会反噬社会善意?

当虚假剧本挤占真实创伤者的发声空间,

当吐槽原生家庭成为“政治正确”,

我们是否在制造新的文化暴力?


02

概念的学术本源与本土化异变

回溯学术脉络,“原生家庭”理论诞生于上世纪中叶的西方心理学。

1951年,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首次提出该概念,强调童年未被满足的期待可能影响成年心理。

20世纪60年代,莫瑞·鲍恩(Murray Bowen)在家庭系统理论中提出“自我分化”概念,主张个体需与原生家庭实现心理分离以形成独立人格。

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强调代际传递的“情绪三角”,萨提亚则通过家庭治疗模型探索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影响。

而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均将家庭视为“中性观察场域”,而非决定命运的审判台。

时间来到2007年,心理学家武志红通过《为何家会伤人》一书,首次将原生家庭理论系统引入中国大众视野,引发对家庭关系的反思。

然而,这一概念传入中国后发生三重异变。

首先就是文化嫁接冲突。

所谓橘生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

西方个体主义语境下的理论,遭遇中国家庭“代际黏性高”的现实,传统孝道与现代独立意识的碰撞被曲解为绝对对立。

然后就是扭曲转播。

一些自媒体将动态家庭系统简化为静态因果链,如“父母打压=子女自卑”的粗暴公式,忽视基因(占性格特质40-60%)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就连某些电视剧也存在过渡渲染的问题,使“原生家庭”成为解释个人问题的万能标签。

当然,还有利益驱动

知识付费平台兜售“创伤疗愈课程”,部分咨询师诱导患者沉溺于“追溯童年”,却忽视当下行动的意义;

以及一些自媒体为博流量,将原生家庭妖魔化,片面的进行粗暴过度归因,都在无形中放大了当代青年人的焦虑。

而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组组鲜为人知的数据:

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线在线创伤疗愈服务市场规模已达58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以每年16%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114亿美元(博研咨询)。

而更加触目惊心的是62%的“创伤疗愈师”缺乏临床认证,部分机构利用“创伤工业化”概念牟利,存在虚假记忆诱导风险。

本土化异变的深层动因,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集体心理投射。当阶层流动放缓,青年将“出身不平等”“经济内卷”“婚恋关系”等宏观焦虑具象化为家庭矛盾。

而某些机构或个人,也正是利用这种焦虑与情绪的宣泄来谋求利益。

例如某心理咨询机构推出“原生家庭修复套餐”,收费高达每小时2000元,却用“家庭系统排列”等伪科学手段制造焦虑。

更隐蔽的异化发生在内容领域

短视频将复杂的代际矛盾简化为“三句话怼哭父母”的爽剧套路,使严肃讨论沦为情绪消费品。

而那些有着需要帮助的朋友,不得未能得到缓解,反而变得更为痛苦。

在这个人均自媒体的时代,我们当理性分析接收的信息,警惕那些妖魔化原生家庭的商业陷阱。

须知“当治疗变成挖掘痛苦的竞赛,我们就背离了疗愈的初衷。"


03

辩证看待原生家庭:底色非囚笼

当然,我从不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神经科学已证实,童年创伤会增强杏仁核(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控制学习和记忆的脑部组织)对负面记忆的存储强度。

早期依恋模式也确实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但将影响等同于决定,则陷入认知谬误。

心理学研究中,人受两方面影响——遗传和环境。

孩子稍微大一点(幼儿园3岁以后),他会更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父母对他的影响力就已经开始减弱了。

遗传学通过上百万基因组的大样本研究,发现,过去我们认为的父母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其实都是来自于遗传因素。

如果抛开遗传因素,研究证实,人到了大概12岁以后,家庭内的影响就几乎已经看不见了。

这时基因的影响就占到了60%以上。在环境中人们更多受到家庭外的影响,家庭外的影响大约占了35%。

尤其是科技发展的今天,12岁上孩子的手机使用率逐年提升,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价值观更多受全球流行文化塑造。

现在我们很多人拿着西方将近一百年前的东西,而且还是以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连电视都没有被普及的精神病院的一个家庭为研样本。

结合当时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而得出的理论,完全搬到现在的中国,到处宣扬假冒伪劣学说,什么原生家庭毁了你一辈子,毁了你三代……。

这完全是一种披着学术外衣的认知诈骗。


04

结语:重构而非审判

原生家庭是人生的底色,而非命运的囚笼。

社交媒体上的愤怒宣泄背后,我们不应忘记:

那些被指责“不合格”的父母,多数也是在匮乏中摸索的普通人。

解构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为了审判过去,而是为了在理解中重构未来。

当我们成为父母时,亦将接受下一代的目光审视。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

识别二维码,关注大梦


重要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如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公众号的推送。两步加星标的方法如下


原生家庭理论学术脉络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51年提出家庭治疗模型,强调家庭互动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著作《Conjoint Family Therapy》(1964)系统阐述理论。 莫瑞·鲍恩(Murray Bowen) :提出家庭系统理论及“自我分化”“情绪三角”概念。 代表作《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1978)
遗传学与家庭环境影响 遗传占性格特质40-60%:引自行為遺傳學雙生子研究,如Robert Plomin的《Blueprint: How DNA Makes Us Who We Are》(2018)。 12岁后家庭外环境影响占35% :参考Judith Rich Harris《The Nurture Assumption》(1998),提出同辈影响大于父母。
童年创伤与杏仁核研究 神经科学领域支持童年创伤增强杏仁核活动的文献: Bessel van der Kolk《The Body Keeps the Score》(2014)
家庭系统排列(伪科学争议) 德国心理学家Bert Hellinger提出,被主流心理学质疑缺乏实证。 APA未认可该疗法,参考:Skeptic百科 原生家庭修复套餐”高价收费 具体机构匿名处理,但类似案例曾被媒体曝光,如《新京报》2021年报道“天价心理咨询乱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