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越早识别越好,别让心肌进一步“变厚”!
撰文:柚子
消失在公共视线大半年的台湾歌手TANK(吕建忠)4月7日微博发文(图1),回应其生病一事,并向歌迷朋友报平安。不久前,TANK因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肝功能衰竭,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成功完成亚洲首例心肝同期联合移植手术,现已康复出院。
图1.微博
“心墙”变厚,可能会猝死!
TANK于2005年出道,作为歌手,他的代表作包括《专属天使》《给我你的爱》《非你莫属》《三国恋》及《千年泪》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然而他的家族饱受遗传性心脏病的折磨,其姐姐与阿姨均因心脏病离世。
在2007年一次演出时,他在舞台突发心脏病,被送医急救并植入了心脏起搏器,此后为了养病TANK逐渐淡出了演艺圈。随后近20年里,TANK有尝试复出,但他的心脏功能还是持续恶化,并因长期淤血性肝硬化导致肝功能衰竭。
直至2024年3月,TANK辗转至浙大二院,经过检查他被诊断出肥厚型心肌病(HCM)、肝硬化失代偿期、心力衰竭等多重严重疾病,此时他已出现胸腹水感染、无法站立等终末期症状。经过移植中心、综合ICU、麻醉手术部、全科、放射、超声等科室专家进行多学科大讨论评估,为了解决TANK目前的心肝交互衰竭问题,浙大二院多团队协作,成功实施了“心肝同期联合移植”手术。
图2.TANK与浙大二院团队合照,图源浙大二院
从TANK发布的长文中,我们了解到他从病情恶化到康复的历程,他的个人经历也推动了公众对HCM的认识。
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由于该病有很大风险诱发猝死,是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发生猝死的元凶之一,又被称为“猝死杀手”。这种疾病的患病率其实并不低,早期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普通成人的HCM的患病率达到了0.16%~0.23%(平均1/500),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了更多既往普通检查不能识别或者漏诊的HCM表型,因此,估测HCM的患病率可以达到0.5%(1/200)[1]。
HCM的临床表现差异大,部分患者临床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运动相关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及晕厥等,而部分患者以心脏性猝死(SCD)为首发表现。目前成人HCM患者年病死率为0.5%~1.0%,年轻患者的死因主要是SCD,老年患者的死因主要是HCM相关的心衰和卒中[1]。但若能早期识别,及时进行治疗可以大幅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减少疾病死亡。
HCM患者怎样预防猝死?
鉴于SCD是HCM患者的是首位死亡原因,也是HCM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欧洲心脏学会(ESC)心肌病指南2023》等国内外指南均推荐在初诊时就对患者进行SCD风险评估,并且以后每隔1~2或临床情况出现变化时再次评估。
根据2023年ESC心肌病指南[2],与SCD风险升高相关的7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非持续性室速(NSVT)、最大左室壁厚、年轻猝死家族史、晕厥、左房径、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表1)。目前尚无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在HCM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来预防猝死,指南推荐根据风险分层,对中、高危风险患者进行ICD原发预防植入。
表1. 与SCD风险升高相关的主要临床特征[2]
HCM诊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CM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多数HCM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心脏病,大约60%的 HCM患者存在致病基因变异,主要编码心肌肌小节相关蛋白,包括肌丝、中间丝及细肌丝等。迄今已在至少8个编码心肌肌小节相关蛋白的基因中发现>1500个与HCM有关的变异[1]。尽管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已经可以识别出很多既往难以确诊的病例,但病理机制的不明确和基因变异的复杂仍然增加了HCM诊断的困难。
在HCM的治疗上,主要根据是否有症状、是否为梗阻性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针对有症状的梗阻性HCM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或是侵入式治疗方式改善症状。治疗的经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钠通道阻滞剂(丙吡胺、西苯唑啉)[1]。
近年来,HCM药物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包括Mavacamten和Aficamten:Mavacamten是一种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变构调节剂,可通过抑制肌钙-肌球蛋白结合,阻止肌桥形成;Aficamten是一种新型选择性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可减少每个心脏周期中活性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交叉桥的数量,从而抑制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心肌过度收缩[1]。
基因治疗未来或可成为HCM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而在近期举办的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上我们也初步窥见了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来自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Milind Y Desai博士报告了首款基于AAV9的基因替代疗法TN-201的Ib/2a期试验的初步结果,研究显示TN-201在治疗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初显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3]。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专家组. 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J]. 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1-33.
[2]Arbelo E, Protonotarios A, Gimeno JR, et.al.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rdiomyopathies. Eur Heart J, 2023 Oct 1; 44(37): 3503-3626.
[3]https://eppro02.ativ.me/src/EventPilot/php/express/web/planner.php?id=ACC25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