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问问大家:
你觉得在孩子心里,到底谁更重要呢?
是妈妈、爸爸,还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呢?
说起这个,想起前几天出门时,在餐馆里看到的一幕。
当时,我隔壁桌有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由自己的妈妈和姥姥领着一起吃饭。
过程中,可能妈妈工作出现了急事儿,需要应付,于是准备把孩子托付给姥姥看管。
没成想,孩子哭闹了起来,说什么都不愿跟姥姥走。
无奈之下,姥姥只能打起了感情牌,宠溺的说道:“妈妈有工作要忙,你跟着姥姥走,你忘了,你还小那会儿,都是姥姥在管你,咱俩可亲了呢”。
再看孩子,仍旧一万个不愿意,强拽着妈妈的手说道:“我不要,我就要跟着妈妈”。
一来二去,局面僵持了下来。
最后实在没法子了,男孩妈妈只能妥协。
而孩子姥姥呢,也许心里有些失落,佯装生气的在男孩脑门上点了一下,顺嘴说道:“以后,咱俩再也不亲了”。
话虽如此,但眼神中的落寞与不甘,久久没有消散。
其实,在不少人眼里,都会觉得谁照顾孩子多,在孩子身上用心,孩子自然就跟谁亲近。
可事实上呢,孩子的“亲人排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成长阶段的不同而动态变化。
这就跟我们成年人一样,会幻想诗和远方,也会为眼前的美景而停留。
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那么在孩子心里,亲人到底是怎样“排序”的呢?
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答案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样哦。
01.0—3岁,妈妈是“第一顺位”
这个阶段,孩子最依赖的人是妈妈。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指出:
孩子在0—3岁会与主要照顾者建立起最强烈的安全依恋关系。
通常来说,由于母乳喂养、怀抱安抚、日常照料等工作由妈妈完成,孩子自然与妈妈会形成紧密的生理和心理连接。
当然,如果妈妈长期缺席,孩子也会将“第一依恋对象”转移到其他“主要照顾者”身上。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排序非常简单,孩子与亲人的亲密值,以及依恋程度,就看谁照顾的多。
而根据目前的养育常态,理想状态下的排序应该是:
妈妈>奶奶/姥姥>爸爸>其他人。
原因也很简单,爸爸虽然重要,但婴儿期更多的是“玩伴”角色,互动方式虽然活跃,但不够细腻,并且难以长期维持。
而姥姥/奶奶的角色,在如今的时代,被赋予了更多的养育期待,如果是长期照顾的话,很容易成为孩子的“第二依恋对象”。
再加上她们有带娃经验,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给孩子提供喂养、哄睡、安抚等帮助,从而也更容易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
但无论怎样,这个阶段在孩子心里,妈妈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名”。
02.3—6岁,爸爸地位上升,老一辈成为“宠溺担当”
进入幼儿园阶段,孩子的社交需求增强,爸爸的作用开始凸显。
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3岁后,父亲在孩子的规则意识、勇气培养和社交能力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而孩子,也开始喜欢和爸爸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举高高、追逐打闹等。
这些陪伴,能够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具备更多安全感的情况下,快速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通常是“宠溺者”的角色类型,他们会让孩子获得放松和愉快。
但此时的孩子,已经初步有了规则意识,他们清楚,规则由父母制定,祖辈是自己的避风港。
不过,尽管爸爸地位上升,但这个阶段,妈妈的核心位置,仍然无法取代。
基于这些因素,这个阶段的排序是:
妈妈>爸爸≈奶奶/姥姥>其他人。
当然,这也是理想状态下的排序,如果个别家庭有特殊情况,就尽量不要对号入座了。
03.6—12岁,父母并重,老一辈退居“情感支持”
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增强,开始更理性的看待亲人。
因为妈妈负责生活照料和学习监督,爸爸可能更多的参与运动和兴趣培养。
所以孩子会通过这些养育行为,对父母有一个大致的“感受判断”。
比如在孩子心里,爸爸更宽容,妈妈更严格。
当然,还有的爸爸可能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并没有多少关注,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陪伴时间较少,那么孩子的“印象感受分”也会大打折扣。
至于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可能在这一时期,会承担接送、做饭等任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内心已经存在了“亲疏远近”的概念。
基于这些问题的考量,这一阶段的排序大概是:
妈妈≈爸爸>奶奶/姥姥>其他人。
说简单点,这个阶段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所以爸爸与妈妈的排序基本上不分伯仲,但考虑到我们大多数家庭的实际养育情况,妈妈还是要略胜一筹。
04.青春期:朋友>父母,祖辈成为“怀旧符号”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心理重心可能会转向朋友,但对亲人的依赖仍然存在。
这一时期,因为叛逆心理,孩子更愿意和朋友倾诉,对父母的管教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不过大家也不必紧张,从相关研究可以发现:
遇到重大困难时,孩子仍然最信任父母。
至于老一辈人,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觉得他们过于“唠叨”,但心里还是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疼爱和宠溺。
基于这些问题,这个阶段的排序大致是:
朋友>妈妈≈爸爸>奶奶/姥姥>其他人。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个明显的特征,他们像是羽翼渐丰的小鸟,试图冲破家里的“牢笼”,不受监管和控制的奔向世界。
所以,随着“自我”心理占比越来越高,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嫌隙和隔阂,也会越来越大。
甚至有时,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巨大影响。
当然,大家也不必过度纠结和担心,这只是孩子的“阶段性冷淡”。
就像我们成年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时候,那时志在四方,想要脱离父母、拥抱自由。
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我们也会发现:
无论身在何处,最温暖的地方,也一定是家。
尤其是独在异乡时,时常想起的那一碗热腾腾的水饺,也许就是对父母和亲人,最大的牵挂。
所以说,孩子在某个阶段跟谁亲,并不代表对其他人就不孝顺。
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成熟的认知系统还未建立,更倾向以“心理感受”作为“亲疏”的判断标准。
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一切都会回归正常的航向。
想起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句话:
成长,就是看着孩子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可是,想吃奶奶做的手擀面,想念妈妈亲手包的水饺,以及怀念大年三十时,亲人们欢聚一堂的欢声笑语,这何尝不是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呢。
所以,与其在纠结孩子会不会跟自己亲,还不如用心付出,真心对待。
毕竟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虚。
在与孩子的亲疏上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