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坤是一位爸爸,也是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的在读博士。
2023年7月到2024年9月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一边在欧洲读博,一边独自抚养1岁多的女儿布布。
那段时间他精神状态十分糟糕——课业并不轻松,导师出了名的严格,抱着女儿读paper是他的日常,家里沙发上到处是女儿画下的痕迹,小孩子闯祸了会很乖地说「保证」,但保证完了下次照干不误,遇到女儿托育班放假,杨雨坤自己也上不了学。
由于精神压力太大,为了找寻情绪出口,杨雨坤将自己的育儿日常发在了网上。
我在2023年年底注意到了这位爸爸。那时他的分享都很简单,有时是一段文字,有时是一两张照片,有时是十几秒的视频,视频制作很粗糙,一看就是随手拍的,背景音乐要么没有要么就是同一个不断重复,结尾通常戛然而止,可以想见他的忙碌程度。
粉丝增长挺快,关注他的很多都是女性,大家一开始觉得有些稀奇,一个爸爸带孩子,还是在海外,还一边读博,女孩们用一种开玩笑的语气和他讲,「多发爱看」、「乳腺畅通」,多少也有点看笑话的意思——终于有男性也在吃带娃的苦了!
在网上收获关注,杨雨坤一开始挺高兴,渐渐地,他意识到一些不对劲,为什么一位妈妈独自带小孩,大家觉得理所当然,他作为爸爸独自带小孩就变成了稀奇的事呢?
直到有一天,一位女性在评论区说出了那句话,杨雨坤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觉得自己真没什么稀奇,因为,「他只是做了一个爸爸该做的事」。
以下是杨雨坤的讲述——
文|罗芊
编辑|金五柚
图|受访者提供
1
25岁,我有了一个小孩。一切自然而然,当时对有小孩没什么感觉,要说孩子出生以后我有多高兴,好像也没有,更多是一种茫然。
我和媳妇是初中同学,她初中毕业就出国读书,在新加坡待了10年,我在国内读本科,去美国念的硕士,从中学开始,我们一直异地恋。
2020年,我硕士毕业,她本科毕业,在一起很久了,自然就想到结婚。当时的计划是,结完婚,我申美国的博士,她申同校的硕士,我们一起去读书。
对于孩子,我们没想那么多,婚后等签证有段空窗期,觉得生个小孩也很好,我们当时想的是,如果有小孩就带去美国读书,我们一起带几年,应该问题也不大。
等孩子真生下来,我们发现,我们对育儿的困难程度是严重低估的。
我以前睡眠质量特别好,每天睡12个小时都不带醒的,宝宝出生头半年,我的睡眠被摧毁,因为要应对她每两小时一醒的生存需求,我的睡眠变得很浅,就算睡着了,她有点动静,我一下子就醒。
哺乳期的时候,女性的生理构造是,几个小时不喂奶就会胀奶、堵奶,非常疼,媳妇每次睡觉前,需要尽可能地把奶排空,等她胸开始胀了、疼了,自己就会醒来,这样她最多一次也只能睡个五六个小时。
我希望这五六个小时她可以尽量不醒来,如果宝宝醒了,我就赶紧去把冰箱里的奶热一下,或者冲奶粉。我们两个都希望对方能多睡一会儿,她睡的时候我「站岗」,我睡的时候她「站岗」,我们就这样支撑着熬过了小月龄。
2022年9月,女儿布布快1岁了,媳妇拿到签证,但我的签证一直没有办下来,我们商量后,决定让她先去美国,我在国内一边等签证、一边带娃。
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想过,停下两个人的学业事业去照顾孩子。
初中的时候,媳妇学习就比我好,我一直对她学习上的成就很欣赏,所以让她停下来带娃首先我就不太能接受。我自己又是一个很喜欢做research,很热爱科研的人,我们两个事业心都挺强的,不可能说谁彻底把事业停掉,只是因为有一个小孩。
我在国内带了布布几个月,等到2022年12月,可能因为专业比较敏感,经历了一年多的行政审查,最终我还是被拒签了。没办法,只能重新找项目申请,2023年2月,我申到了奥地利的博士。
这是我们完全没想过的局面,我们就像做题一样去研究,带娃这个问题要怎么解。
我媳妇在美国读硕士,那边普通幼儿园的托管服务每月3000美元左右,那是我们负担不起的价格。另外硕士项目有很多固定的课,时间不像博士那么自由。让女儿去美国不现实,剩下的可选项就是,要不我带娃去奥地利,要么把娃留在国内。
2023年2月,布布1岁4个月,我去奥地利入学,因为前期有很多准备工作,那阵子布布留在国内,我爸妈帮忙带。我能感觉到,主要抚养人的更换,对小孩来说特别残酷,布布很明显从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小孩变得有点内向,看到她那种样子,我特别不忍心。
包括我自己学的是计算神经科学,对于婴幼儿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大脑什么时候会感觉没有安全感,哪些激素会影响她的神经元生长,我的专业知识也在不停提醒我,要快去把布布接过来。
安顿好之后,我回国接布布。当时是2023年7月,媳妇硕士是一年制的,她快要毕业了,当时最理想的设想是,如果她能找到奥地利的工作就好了,我们两个可以一起在奥地利照顾小孩。
但对一个应届生来说,没有德语基础,在奥地利找工作真的太难,媳妇找了一个多月工作,最后拿到的是一个上海的offer。我很支持并鼓励她去上海,因为我知道,如果把她硬留在奥地利,还没开始工作就全职带孩子,对她的职业生涯将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至于布布,我们俩也对比了上海和奥地利哪边带娃更轻松一点,最后分析出来,我在奥地利自己带小孩就是当时最合理的选择。
我带布布去奥地利读博,双方父母都比较犹豫。他们观念很传统,觉得孩子趁年轻拼事业挺好,他们也很支持我媳妇出去读书,但他们觉得老人带小孩就可以了,包括身边的亲友也会质疑,为什么老人不帮我们带娃?这种质疑让两边父母都有压力,老人帮忙带孩子好像是一件特别理所当然的事。
但是我和我爸妈说的是,我是小孩的爸爸,我不带谁带?
2
一个人在国外带娃肯定有难度,更何况我还要读博。布布刚来奥地利那个月,媳妇刚好毕业季,她过来帮我过渡了一阵子,不然我一个人更抓瞎。
奥地利育儿社会支持系统做得很好,这边有很多便宜的托育机构,1岁开始就可以送托育,甚至有1岁以下的托管班。当时我们给布布找了个托管班,早上8点半到下午3点半,一个月只要200欧元,政府还给补贴200欧元,里外里托育这块不用花钱。
医疗方面,如果是医保范围内的药,不管多贵,我们都只需要自费6欧,头疼脑热的小病基本6欧就可以了。
这边爸爸带娃的比例很高,因为政策上,孩子两岁前,父母双方可以共享大约22个月的育儿假,这个育儿假规定父母双方不可以同时使用,为了鼓励男性育儿,政府规定如果男性不使用育儿假会损失一部分政府补贴。而且要用的话,你就必须证明,休育儿假的期间你的伴侣去工作了,它就这样有些「强制」让男性参与带娃,所以街上可以看到挺多男性推着婴儿车或者抱着孩子。
虽然有这些支持,媳妇走的那天,我还是哭了。
当时她在去维也纳的火车上,准备坐飞机回国,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因为我不知道接下来我要面对什么,尽管我一直给自己做心理建设,那么多妈妈带小孩在国外读书,我怎么就带不了?但我真的很担心接下来的生活。
布布到奥地利的时候,正是她「terrible two」的阶段,小孩2岁左右会有秩序敏感期,大家都叫这个时期的小孩「小恶魔」。
你必须按她的秩序来完成每一件事情,哪个开关她得按、我不能按,哪个抽屉得让她关上、我不能关,任何生活中的小选择,如果没有让她做那个选择,她就会很不满意。
「好,那我们把抽屉再拉开,你再关一次,好不好?」,这样的对话,每天发生无数次,任何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带她穿个衣服下楼去公园逛一圈,都会花好长时间,经历无数次对抗。
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只能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育儿书,把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系统地看了一下,我要反复提醒自己,她不是一个成人,她的大脑就是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她有各种各样的拖延、执拗、小脾气,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小孩子该有的东西。
学习和带娃这两件事也很难平衡。
我导师是一个很严格的人,所以我根本没告诉他我除了学习还需要独自抚养一个孩子,有时候他叫我下午5点开会,但5点钟托管班已经放学了,我只能把布布带去朋友家,让朋友帮我临时看个半小时一小时,然后装模作样跟导师开完会,赶紧去把布布接回来。
到了冬天,我特别害怕布布生病。布布冬天基本隔一周病一次,一病病一周,生病了她就不能去托管班,对我来说生活就更困难。
我只能带她一起在家里办公,导师如果要跟我开视频会,我很难把她藏起来,她本来就喜欢在我身上爬来爬去,在我身边不停找我,不停吸引我的注意力,生病了就更需要我,如果不给她回应,她会大声地尖叫、喊、哭,我也没办法和她说,你快点长大,你赶紧长大,她就是那么小的一个小朋友。
每次在家视频会,导师说话的时候,我这边就静音,布布在我腿上爬来爬去拽我领子,我就把摄像头稍微移到脸上半部分,导师看不到我的领子已经被拽歪了,需要我说话的时候,我再挑布布稍微安静的时候,把麦克风打开,说一两句话赶紧重新静音。
有时候我都恍惚,觉得我不是在读博,好像在搞什么地下工作,生活里到处都是困难,每天骑车接送孩子,往返实验室绕路半小时起步;冬天下雪车锁冻住,得用钥匙一点点捅开,车胎还不知道被谁划破,路上总是提心吊胆;托管班只到下午3点半,接了她还得去公园,一边看她玩滑梯,一边用手机热点连电脑干活。
我当时维持心理健康的主要方式,一个是喝酒,一个是跑步(推着婴儿车)。
每天晚上八九点把孩子哄睡之后,我会躺在沙发上喝两三罐啤酒,让自己晕晕的,虽然喝酒不太健康,但能让我的心理稍微健康一点。
跑步的时候,我还悟出了一个让生活继续下去的办法——「数数法」。什么意思呢?我就告诉自己,再难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数数去解决。一件事,只要能坚持5分钟,就能坚持半小时,因为半个小时就是6个5分钟,你已经会数1了,从1数到6就到半个小时了,数数有什么难?
我告诉自己,我读博带娃能存活一天,我就能存活一年。我能存活一天数一个数,1234567,一周过去了;一个月是4周,1234,一个月就过去了;等一个月过去了,我再从1数到12,好,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3
独自带娃的一年多,心理压力比较大,这边又没什么中国人跟我聊天,我开始在网上发一些很短的育儿视频,当做一种发泄渠道。
我是个特别 i 的人,直面镜头这种事,还是有心理障碍,第一条视频录得特别尴尬、特别难受,录了删、删了录。但人确实需要有个出口,有些互动,跟人聊聊天。
2023年10月,我开始在网上分享带娃日常,我感觉刚开始大家关注我,纯属因为看我过得很苦,多少也有点看笑话的意思。
选择讲出自己的故事,并不是想强调自己带娃多辛苦,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爸妈可能都会经历,大家都是这么带过来的。
我只是做了一个爸爸该做的事。我是爸爸,自己带自己小孩有什么稀奇的?越稀奇这事就越不对。妈妈带自己小孩,大家都会觉得理所当然,爸爸带小孩当然还是一样的,不稀奇。
我想表达的,反而是对这种「稀奇」的警惕。
刚开始发视频我就意识到一件事,好像网上很少有妈妈会像我一样把育儿的痛苦展示出来,我相信每个人都很难,不是只有我这么难。包括我身边的长辈,她们从来不会说育儿辛苦,她们从来选择把这些事隐瞒下来,觉得这些理所当然。
我涨粉很快,我常常会看到有的妈妈独自在海外,边读博边带两个甚至三个小孩,或者说一边工作一边带小孩这种帖子,关注度好像就没有我这么高,这件事让我深深意识到,这个社会离男女真正平等还差得很远。很多人觉得爸爸独自带娃读书的生活不可想象,但妈妈独自带娃读书好像就没什么好关注的。
当男性好容易,仅仅是做做每个妈妈的日常就很了不起,就会被大家看到,这何尝不是一种性别红利。
其实我很讨厌每次有人知道我独自带娃之后对我的过度夸奖并附上疑惑夸张的表情。只是一个普通父亲的角色,普普通通在承担一些自己的本职责任,我是娃她爸,我带我自己娃有什么不寻常的?
我还很不喜欢一种说法,经常有人说,爸爸应该多去帮妈妈照顾小孩。在我看来,你作为一个爸爸,带小孩就是你的事,跟妈妈一样,带小孩也是妈妈的事,因为你们是爸爸妈妈,这都是你们自己的事,你自己要去清楚怎么喂奶、怎么换尿布,怎么去给TA擦屁屁膏或者抹身体乳,多久洗一次澡,如何理解TA的秩序敏感期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你作为一个爸爸你自己的事,不是说你去帮妈妈,因为你是爸爸,这是你的责任。
责任不是说这是多么累的事,你需要每天把它扛在肩上,是一旦你意识到这是你的责任,你自然而然应当去承担这个责任,来让自己感到快乐,来达到你自己身份上对自己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意识到作为一个父亲意味着什么。
4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男女挺平等的,大家都是有理想、有意识、独立的个体,但是生育这件事情让我真的意识到,生理上的差异会带给人多么巨大的经历上的差异。
我亲眼看到媳妇生小孩之后,要经历社会对她一系列的期待、要求、指责,这些都让我觉得魔幻。有小孩之后,我见了世上太多离谱的事情,好多我都想吐槽,我甚至看过有的月嫂会去说妈妈,你怎么不好好背自己的奶,你看隔壁那个房间的那个妈妈都有好多奶水、冻了一冰箱什么的,这种话我觉得好离谱。
再比如我媳妇推着小孩出去,大家从来不会夸她,我推着小孩出去,大家就会夸,哇,好好的爸爸呀,真是个超级奶爸,这种话听了以后我真的很生气,我媳妇出来你怎么不夸她呢,为什么只夸我?
你会意识到,她作为一个女性承担了很多,你会发现她经历了太多她不应该经历的事情,我真的是在观察这一件一件的事。如果你希望自己的老婆好,你爱她,你肯定会看到很多她遇到的不公平。
小时候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电视上一拍到开会就都是男的,我们班明明一半男同学一半女同学,女生长大都去哪了?
这两年我自己带娃,我才发现问题的答案,女生要心无旁骛追求事业太难了。我只带了一年娃,在这期间我也不咋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如果还得花时间做这些,还得把学习弄好,还得把小孩带好,我就是个超人我也搞不好。
回想过去几年,我觉得照顾小孩是我一生中经历过最累的事,无论是高考、学科竞赛、期末熬夜做项目,跟照顾小孩比起来,真的太小儿科了。
这么难的事情,不该是我媳妇独自承担的责任。而且我觉得正是因为带孩子是这么辛苦的一件事,男性更应该带小孩。育儿是重体力劳动,也是需要心情保持冷静的劳动,男的力量明显更大,男的也没有月经的困扰,女性会因为激素的波动影响情绪,天生力量上又没有优势,在育儿过程中就会很辛苦。
男性参与育儿,对家庭的羁绊也会更深。我甚至觉得,自然造物给我们设定这些带小孩的困难,也是一种建立羁绊的方法,就是「沉没成本」原理,你投入非常多,你自然就没法割舍跟小孩之间的感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爸爸们也应该多带娃,因为你不自己带,自己付出和经历这些,你对自己的小孩就不会建立太深的羁绊。
我至今记得,媳妇在上海工作那一年,她心里时常会有愧疚,她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忽视了作为母亲的职责,她是不是应该陪在小孩身边?她有很多这样动摇的时刻,我一直跟她说,你千万不要有,爸爸妈妈在照顾小孩这件事上,没有任何理由让这种「担心」只出现在女性身上,你在上海好好工作就好了,不要陷入传统观念强加给你的不知道从哪来的愧疚之中。
如果爸爸们都理所当然地觉得,我出去拼事业有什么错?我为什么要照顾小孩?那我特别希望媳妇也有这种想法,希望她理直气壮一些。
5
很多人问过我,我这种平权意识从哪里来,是因为我父母或者我的家庭环境吗?其实不是,我的家庭也是比较传统的家庭,可能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一旦你有思考的习惯,你就会发现,一些固有的社会分工是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谈恋爱比较早,我跟媳妇相处过程中,作为一个爱媳妇的男的,我就是能看到她一路都很努力,为什么生了孩子她就要放弃自己之前所有的积累呢?这太离谱了。
我是1996年的,结婚很早,生孩子也很早,我的朋友都说,我看起来比我的真实年龄至少大5岁,网友猜我年龄,都猜30来岁。育儿让人成熟,其实我年轻的时候也有同感,那时跟实验室的博士师兄一起玩得挺开心,忽然有一天,我知道他已经是一个父亲了, 我好像就不太愿意跟他一块玩了,我就感觉,啊,怎么他都当爸爸了?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就是那种感觉。
我今年29岁,有一双换过5000多片尿不湿的手,大家也调侃我,29岁,0夜生活,8点多就睡觉。但我觉得现在状态挺好的,生活蛮幸福的,我们家因为有了布布的存在,我们之间的互动,各种情感连也都丰富了很多。现在谁问我,下班了想去跟谁玩一下?我真的也不想,就想回家跟老婆孩子玩,进入很不一样的人生阶段了。
很多人问我,自己带小孩的过程中,会不会觉得我奉献、我牺牲,会不会有一些怨气?会不会给我们之后的感情生活埋雷?
我们很多年异地,有过很多两人之间谁牺牲一下、谁搬到谁那去的情况和选择。比如我在美国硕士毕业时,其实可以选择不出境,留在美国继续读博。因为一旦出境就要重新申请签证,会有拒签风险,但当时她在别的国家,我想去别的国家找她,哪怕重新申请签证也没关系,有被拒签的风险也没关系,后来确实就被拒签了。
包括她去年辞了上海的工作,在奥地利找工作,也是她的牺牲,或者说我带小孩这一年也是我的牺牲。在感情生活中有太多这种需要「牺牲」的时刻,其实都不应该被定义为「牺牲」,因为你一旦把它当成牺牲,才是给两个人的感情埋雷,这种雷会在你们两个之后争吵时炸开,说我当时都是为了你,怎么怎么样。
我和媳妇有一个共识,这些决定,都是我们相处过程中自己的选择,也是当下所做的最合理的决定,做了就没什么好说的。我是爸爸,自己带小孩没什么了不起。她是妈妈,把上海的工作放下,搬到奥地利来找工作也没什么了不起,把这些所谓的「牺牲」内化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两个人相处起来会舒服很多。
这个社会有时候强加给男性说,你一定要拼事业,要工作,这是病态的,你应该有一部分去享受你的家庭生活,有一部分去跟你的小孩在一起,这也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做自媒体一年多,我接到过一些育儿相关的广告,对脚本的时候,每次我都要把「宝妈」改成「宝爸宝妈」,把「宝妈喜欢的东西」改成「宝爸宝妈们喜欢的东西」,把「妈妈们一次都会买很多」,改成「爸爸妈妈们一次都会买很多」。
我也很纳闷,所有的这些为什么叫母婴产品?为什么不叫父婴产品?为什么不叫亲子产品?就很奇怪,大家默认这些给宝宝买的东西,都只有妈妈应该操心,妈妈应该负责,为什么?
让我觉得比较有希望的是,现在男女平等的观念更为普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平权的重要,之前我觉得离谱的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也觉得离谱,这就挺好。也有人在我评论区说,「他只是做了一个爸爸该做的事」,我看了挺高兴的,因为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个世界才正常。
6
去年9月,独自带布布一年多后,媳妇找到了奥地利的工作。她在上海那一年多的工作经验弥补了德语的不足,我们一家可以团聚了。
现在布布三岁多了,我们两个都上班,小孩已经可以上幼儿园了,我们家经历了动荡之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相对稳定的阶段。
我媳妇搬过来之后,这半年我们两个一直也在修复她和布布之间的感情。布布好多记忆慢慢就淡忘了,她会觉得自己好像一直都是跟爸爸生活在一起。这其实蛮有问题,因为她妈妈从小也带她那么多,我们作为一个家庭,不应该出现这种小孩对其中一方特别喜欢的现象。
去年秋天我媳妇刚来奥地利,布布刚开始会觉得比较陌生,她知道这是妈妈,但有一天她忽然问了个问题,说,妈妈你怎么从出生开始一直都没陪着我呀?我当时就急了,我说你在哪冒出来这个问题?你妈跟我从小给你一块换尿布,你妈就出去工作了一年,你怎么啥都不记得了。
我媳妇听到这话肯定是伤心的,但她经历多了也麻了,天天就看布布喜欢爸爸不要妈妈,让爸爸陪不要妈妈陪,这种事多了,她也知道,需要一个修复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其实我倒是觉得爸妈最好一起带娃,任何一个人出去长时间的这种分离其实都不太好,有条件的话还是一起是最好的。
半年过去了,现在她们两个相处得也好多了。
对于孩子,我现在看法比较客观,之前我见到朋友,很多时候都在说,有多难有多苦,因为那时候真的很崩溃,但是3岁之后,慢慢小孩也变聪明了,会跟你互动,也很可爱,在生活中给我很多真切的幸福是真的。
我和布布相处确实有很多幸福的瞬间,她每天要睡觉的时候都让我去陪她,搂着她睡觉的时候她真的很乖,尤其是她睡着了之后,让人感觉真的很幸福。因为从小把我当成她第一抚养人,很多事情上她都会表现出对我的格外的喜爱,要爸爸陪她拉屎,送她上幼儿园,要爸爸来接,幼儿园接她的时候就会看到她张开双手,笑得特别灿烂跑过来,那个时候也特别幸福。
我还记得一个瞬间,刚来这边那个冬天,骑车在路上会有很多冰,我滑了一下摔倒了,第一反应想的完全不是我摔疼了,而是幸好布布不在车后座上。没过多久我就去买了一个自行车座舱,一辆新的自行车大概200多欧元,一个小朋友座舱要500多欧元,价格是让人特别心疼,但该买就得买,这种时候会让我感觉很好, 有一种当爸爸保护小孩子的骄傲感。
所以我现在跟我朋友说的版本是,养孩子不容易,但会有曙光在小孩3岁之后等着你。
至于未来,毕业之后会在哪里生活,我们也不知道。我很想继续做学术,但继续做学术的话,博士后可能会换地方,找教职可能会换地方,找到教职非升即走没通过可能又会换地方,这些都涉及到搬家。但我确实很热爱学术,我也没法割舍我事业上的追求,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家现在属于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状态,暂时先不去想。
也经常有朋友问我对生育的看法,我从来不会劝朋友一定要去生个小孩,有些朋友跟我说他想丁克,我说丁克好。生育是一个很复杂的礼物,有它非常非常美妙的部分,但也有剥夺你很多时间、精力、情感的一面。你想让你的人生更跌宕起伏一点,你就要一个小孩,你想人生就这么幸福的稳稳的,你就慎重考虑。
很多人在孩子三四岁之后,会忽然冒出来要二胎的想法,因为遗忘痛苦写在我们基因里头,要不然人类早都灭绝了。但是我个人还是希望自己不要忘记一路照顾小孩的不容易,铭记生命中这段独一无二的经历。
带孩子真的不比任何工作轻松,作为爸爸,这些是我该做的,没什么好说的,但目前来说,我们是真的不会考虑二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