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任何一个钱币论坛或收藏群组,你总能看到这样的奇观:玩家们把评级公司骂得狗血淋头,说它们是"假币洗白机构"、"人情分批发部",可转眼间,拍卖会上抢得最凶的还是那些带盒子的评级币。
这就像我们天天喊着"再也不吃垃圾食品",深夜却忍不住点开外卖APP叫炸鸡:典型的"嘴嫌体正直"。
本文图片都来源网络
泉友跟我吐槽:"现在的评级公司啊,就跟我们家楼下那家包子铺一样,一边骂它肉馅不新鲜,一边早上还得排队买,因为别家更不靠谱!"这话糙理不糙,道出了当下收藏者的无奈。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骂评级的大致分为三类人,就像三国演义里的魏蜀吴,各自打着不同的算盘。
第一类是"恨铁不成钢"的真玩家。他们像极了为子女操碎心的老父亲,骂是因为在乎。某微拍上出现大批某知名评级公司的"一眼假"入盒币时,这些玩家气得跳脚:"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是道德问题甚至法律问题了!"
他们希望的是评级行业能刮骨疗毒,不是一棍子打死。就像泉友"铜钱眼"说的:"PCGS、NGC偶尔也会走眼,但人家会认错会改进,某些国产评级公司是把错币当特色经营了!"
第二类则是"贼喊捉贼"的投机客。他们的骂声最大,手里的"国宝"最多,可惜都是地摊级货色。我曾见过一位在群里大骂评级公司"有眼无珠"的人,晒出的“出谱大珍”连字体都是电脑楷体。
这类人骂评级,不是真想揭露黑幕,而是恼火自己的"宝贝"进不了盒。
第三类纯属"键盘侠":他们可能连真银元都没摸过,但不妨碍在每条评级新闻下刷"全是假币"!就像小区门口下象棋的大爷,虽然自己棋艺不精,但点评起国际棋赛来头头是道。
造成这种怪现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找不到更好的选择!
资深币商老李给我算过一笔账:"十年前评级还没火时,买十枚银元里能有两三枚假货算运气好。现在买个PCGS盒子币,哪怕它偶尔走眼,假币概率也不会超过5%,溢价率甚至超过100%,你说我选哪个?"
这就像你知道某外卖平台卫生不达标,但总比路边摊强点。
更现实的是,现在一线市场早就被"筛"成了渣。泉友"方孔兄"上个月跑了三个省份的一线,回来苦笑:"现在各个地方的钱币,不是假得离谱,就是贵得离谱。真有好货?早被专业铲子连夜打包送评级公司了!"
现在的玩家就像在走钢丝:完全不信评级?等着被假货坑死;全信评级?可能被"人情分"坑哭。于是催生了"薛定谔的评级观":买之前当它是权威,买之后如果是高分就供着,如果是普品就砸盒赌分。
这种精分状态催生了不少黑色幽默。有位泉友花大价钱买了某公司MS65分的袁大头,结果发现明显清洗痕迹,怒而送评PCGS,果然给了AU92。他苦笑着自嘲:"我这算不算是花钱买了个'假真'?"
评级动了售假者的蛋糕, 这本来也是一件好事,他们骂骂无所谓。但疯狂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于是这些评级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吃完饭就砸锅了!
现在骂评级的玩家,真的是吃了很多血亏后的愤怒之举,这道基本的保障如果都保不了,岂不是又回到了原点?
而离开评级币,有些人真的在市场半点都生存不了,这就是一个死结。如果这些人都失望退出了,那么剩下的“盘子”是撑不起这么大的市场的。所以只能期待着更完善的法律,以及评级公司更高的“道德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