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标志着曾经的皇家禁苑历史性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馆。今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一批新书集中面世或即将出版,多维度解读、创新讲述与它有关的故事。

其中,作家、故宫学者祝勇新作《从故乡到故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出版,以童年视角呈现时代变迁。继《太和殿》《故宫建筑细探》之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推出《故宫里的神兽》,展开了一幅六百年神兽图鉴。拍完《故宫新影》,摄影家李少白新著《唯美故宫》预计今年面世,呈现中华美学中的皇家气派。

穿越祥瑞图腾表象,解读宫阙秘语

龙、凤、鹤、狮、象、麒麟、螭吻、甪端、蚣蝮……故宫里共有多少种神兽?它们分布在哪些地方?神兽背后又有哪些历史演变?《故宫里的神兽》辅以近400幅图片,解读神兽及其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全书以“强政神兽”“消灾神兽”“纳福神兽”“宠物神兽”四大维度,系统梳理龙、凤、獬豸、甪端等50余种神兽的隐秘踪迹和各自担当——保卫皇权的甪端可充当香熏,辟秽清洁的同时营造出仙界意境;作为万兽之王的犼,添瑞气、避妖邪,还肩负监督君王励精图治、明辨是非的使命;水面上欢快奔跑的海马,是护卫帝王、驱除邪恶的海中战神……

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评价,这本书论证严谨,并不“人云亦云”。比如故宫里为什么有很多乌鸦,有网友因乌鸦形象而产生了不好的联想,书中基于丰富史料,分析了乌鸦与满族祖先的原始崇拜的渊源,将其解读为清宫遗留的“神鸟”,是当时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又如慈宁门前的麒麟,有网友认为这是寓意“麒麟送子”,但结合麒麟造型在历史上的多种功能,作者分析认为:慈宁宫作为皇太后、太妃等皇家女性长辈颐养天年的地方,大门外置麒麟,是皇帝们对母辈优秀品德的赞美方式,亦为皇帝敬老养老的反映。


不止神兽,今年生肖蛇也跃上《故宫日历·2025年》。这部抢手的日历书展示紫禁城中蛇文物的同时,讲述100年来故宫人守护国宝的历程。封面主图精心选取了钦安殿纸本神像画的局部细节——钦安殿傲立于紫禁城御花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庄严神圣,画中的蛇灵动缠绕于东梢间马天君右手所持枪上,栩栩如生。书中创新融入AR技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每月精选一件文物,扫描当日页面,读者即可沉浸式体验三维文物展示、书画作品动态呈现以及文物修复后的视频效果等。故宫建筑在四季光影中散发浸润岁月的光芒。


从《故宫新影》到《唯美故宫》,一张张充满灵气的心血之作,展现故宫从形貌到内在的历史嬗变,让尘封的历史“打”开、沉睡的记忆“醒”来,从而让六百年故宫、一百年故宫博物院活力永续、生命常青。被称为“故宫摄影第一人”,李少白以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了故宫建筑中的精致与宏伟,揭示了这座古老宫殿中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学思想。沧桑和现代、光和影的对比交织,充分显示出在时空巨大张力映衬下的故宫,不仅是伟大的建筑群组,更是充满历史感、艺术感的中国传统文化标本。

从故乡到故宫,“一种让你朝思暮想的文化”

“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以前的‘故宫写作’中,我更多地把故宫当作历史发生和人物活动的一个场域。密切接触后,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故宫,了解每一处细节。”从《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故宫的古物之美》到长篇小说《国宝》,再到最新散文集《从故乡到故宫》,故宫在祝勇的生命与写作中愈加重要。他曾深情告白:“我痴迷于这座宫殿,时常会一直待到夜里。我发现,这座旧宫殿的美,竟然那么适于在夜色里展开。它就像一个人在夜里褪去了华丽的外表、虚拟的表演,我听得见它安静的心跳……”


出生于沈阳,父亲在军区工作,特殊的成长环境让祝勇的文字既有军旅家庭的严谨,又有东北市井的烟火气。《从故乡到故宫》没有营造童话般的想象,而是以真实温暖的笔触,讲述普通孩子如何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成长,并最终与中华文明瑰宝——故宫相遇。“对沈阳故宫的记忆,连同我对历史、对古典艺术的兴趣,已深埋在体内,只不过自己没有察觉而已。在北京故宫,那座巨大的宫殿里,才被一点点唤醒。”潜身于紫禁城之前,他觉得写作有种无依感——“就像一只鸟,在天上飞了很久,找不到一棵树可以落下来。”而当祝勇的笔真正落于这座城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根。

由此,他对故乡也有了新的认知:所谓的故乡,未必是一个地方,“它可能是一种文化,一种让你折服、让你激动、让你朝思暮想的文化”。《从故乡到故宫》既是学者对家国记忆的回望,也是献给青少年读者的文学礼物。少年视角与叙事方式,令宏大历史变得可亲可感,让家国情怀融入日常生活点滴感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