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诊,一位老年病人来到张医生的诊室,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诊断心力衰竭,到底是超声好,还是核磁好?心脏超声是心脏疾病诊断时候最常做的一项检查,也是朋友们最为熟悉的一项检查。
而核磁检查心脏,由于设备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以至于很多医院都无法开展,所以,知道的朋友也不多,有的朋友甚至会对核磁检查产生怀疑,核磁形成图像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心脏它是不可能在那里坐等成像,它需要一刻不停的跳动。
但张医生想和朋友们说的是,核磁不但可以检查心脏,而且,最近这些年,这方面的检查还在不断地发展,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心脏功能评估不可或缺的一员。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核磁和彩超相比较,到底哪种检查更胜一筹呢?
有的朋友会情不自禁地判断,肯定是核磁啊,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它贵啊,贵=能力强=地位高。这可能是很多朋友做判断的时候,最简单地逻辑,就连张医生这种人,也经常在生活中反复说,免费的是最贵的,连自己的女儿都学会了。
那么这种逻辑放到彩超与核磁地对比中,到底对不对呢?张医生想告诉朋友们地是,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彩超和核磁在心脏评估方面,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短板。经胸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首选方法,可提供房室容量、左心室向心性或离心性肥厚、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左/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室壁厚度、瓣膜功能和肺高血压等信息。
看上去,似乎很强大,但有句话说的好,您被什么保护,就被什么限制,彩超在心脏检查方面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它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
- 主观性影响:心脏彩超的结果受到操作者的经验、手法、仪器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操作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可能导致诊断结果的不一致性。
- 对细微病变的诊断不足:心脏彩超对某些细微的早期病变或特殊类型的心脏疾病可能无法准确检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来提高诊断准确性。由于肋骨和肺气的干扰,心脏某些区域可能难以清晰成像,影响诊断。
- 定量分析局限:虽然心脏彩超能提供大量定性信息,但在定量分析方面存在局限,无法全面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 对特定疾病的诊断不足:心脏彩超无法提供关于心脏微循环和心肌组织化学成分的信息,这限制了其在某些复杂病例中的应用。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和部分后天性心脏病,心脏彩超可能无法准确检测,需要进一步检查。
- 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体型、探头选择和操作技术可能影响图像质量,肥胖患者或液体积聚等情况可能导致图像模糊。
尽管心脏彩超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查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以弥补其不足,确保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心脏核磁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手段。指南是这样评价的,心脏磁共振是测量左/右心室容量、质量和射血分数的“金标准”,当超声心动图未能作出诊断时,心脏磁共振是最好的替代影像学检查。同时也是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扩张型心肌病,在临床和其他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增强核磁检查,以鉴别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损害,同时,核磁还是评估心肌纤维化和瘢痕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对于疑似心肌炎、淀粉样变、结节病、心室致密化不全和血色病的朋友,推荐进行心脏核磁检查。同样的道理,核磁检查一样有自己的短板,在心脏检查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 金属植入物的限制:对于体内有心脏起搏器、除颤器、金属心脏瓣膜等金属植入物的病人,核磁共振检查可能导致金属移位或磁敏感性伪影,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甚至危及生命。
- 检查环境要求高:核磁共振检查需要患病的朋友在狭小、封闭的空间内保持静止,对严重幽闭恐惧症患者或躁动、意识不清的病人不适用,可能导致图像伪影或检查中断。
- 心脏位置的干扰:由于心脏位于胸腔深处,周围有脂肪和肺部气体等干扰物,核磁共振难以直接清晰显示心脏结构。
- 检查时间较长:核磁共振检查通常需要30-60分钟,且需严格遵循检查前的准备要求,如禁食咖啡因等。
- 对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能力有限:虽然核磁共振可以提供心脏功能和解剖信息,但对于某些复杂的心脏疾病,其测量可能存在误差。
总的来说,核磁共振在心脏检查中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金属植入物的限制、检查环境要求高、心脏位置干扰以及检查时间长等方面。因此,在高度怀疑心脏问题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以确保诊断准确性。
通过对比发现,在心脏检查方面,核磁和彩超是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短板,彩超更倾向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而核磁更倾向于罕见病和少见病的诊疗。在临床上诊治疾病的时候,没有任何一项检查能够涵盖所有的信息,都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手段,才可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还是那句话,您被什么保护,就会被什么限制。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没有最好的检查方法,只有最完备的诊疗方案。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