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脏介入手术。67岁的周大爷在无造影剂辅助的情况下,成功接受冠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第二天便顺利出院。

一周前,周大爷因间发性胸痛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在进行心脏CT检查时,突发造影剂过敏,瞬间陷入过敏性休克的危急状态。经过全力抢救,周大爷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当地医院受限于医疗条件,无法为其提供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心急如焚的周大爷及家属,怀着最后希望,辗转到该中心。

心血管病医学部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高磊接诊后,立即对周大爷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检查,结果显示其前降支近端狭窄超过90%,情况十分危急,手术刻不容缓。然而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难题却异常棘手:外科手术创伤较大,常规介入操作,极有可能再次引发过敏性休克,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面对两难困境,该医学中心迅速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经反复研讨,专家团队大胆创新,决定突破常规,采用“零”造影手术方案,融合多模态影像技术,联合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流分数测定(FFR)为周大爷实施冠脉动脉支架植入术。

在血管介入手术中,造影剂一直是医生的“眼睛”,能清晰显示血管走向、分支以及术中导管、导丝的位置。而此次零造影技术,意味着医生要在无法直观观察血管的情况下,凭借丰富经验和精准技术完成操作,其难度和风险不言而喻。



▲术前IVUS:前降支 ▲术前IVUS:对角支


▲术前FFR测量:前降支

“为了患者生命,再难也要全力以赴!”手术当日,高磊副主任带领手术团队,采用DSA透视联合CT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仅用2分钟就将导丝顺利通过前降支病变处。随后,借助血管内超声(IVUS)对血管腔内影像及解剖结构进行评估,同时运用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从功能学角度进一步确定缺血病变部位。在完成精准定位后,手术团队有条不紊地沿导丝送入预扩张球囊,进行充分预处理,顺利植入冠脉支架并给予后扩张。术后,经血管内超声(IVUS)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显示,支架位置精准,支架膨胀良好且贴壁紧密,管腔和血流恢复正常。



▲术后IVUS:前降支 ▲术后IVUS:对角支


▲术后FFR测量:前降支

这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是该中心心血管医学部医疗技术创新的生动体现,诠释了新时代人民军医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未来,该医学部全体医护人员将继续以守护官兵群众“心”希望为己任,用精湛医术和医者仁心,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曙光。

主管| 解放军总医院政治工作部

主办| 宣传处融媒体中心

来源 | 第六医学中心

撰文| 罗学文 杨 玉

摄影 | 南佩云

刊期 | 第2816

总编:熊 刚

主编:张 奎

编审:张 密 李笑一

编辑:刘超英

邮箱:jfjzyy01@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