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生开启“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

2025年4月8日,《中国文化名片: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读书分享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办。图书系统梳理了这条"城市脊梁"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脉络,为理解古都文化提供了全新维度。李建平为书作序,认为中轴线不应局限在建筑景观的轴线,更应视作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与精神的具象表达。中国网·文创中国围绕"非遗视角下的中轴线价值"主题,采访了长期致力于古都文化研究的李建平先生。

互融共生:非遗是让古都文化"活起来"的关键

中国网记者:李老师,您在书中以“非遗”为视角解读中轴线,提出"物质与精神共生"的观点,能否详细谈谈这一理念?您认为这种共生关系对中轴线的文化价值有何影响?

李建平:

物质文化遗产是凝固的史书,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流动的血脉。中轴线的独特性就在于,每处遗产点都呈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表达。比如天坛,祈年殿的建筑形制是物质载体,但它承载的"天人合一"哲学、24节气农耕智慧,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我们过去申遗时更多关注建筑景观,但在提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要求后,我们发现非遗内容更是让古都文化"活起来"的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在中轴线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永定门为例,这里不仅是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更是北京城的"大门"。民间传说中,永定门的建成是为了"永定"京城的繁荣,这种传说反映了古人对城市的期许,也蕴含着对自然与社会秩序的深刻思考。再比如钟鼓楼,它是中轴线的北端终点,晨钟暮鼓的报时传统不仅指导了古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更传递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中国网记者:能否再展开讲讲中轴线上的非遗与百姓生活的联系?

李建平:

书中将北京中轴线的非遗内容分为十类,包括传说、童谣、手工艺、戏剧、音乐、舞蹈、饮食、节庆和生活习俗等。这些类别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北京的传说和童谣是中轴线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这样的传说,表面上是民间故事,但实际上蕴含着对防火防水的警示意义。再比如,天桥的曲艺百戏,从清末民初开始,这里就是民间艺术的汇聚地,相声、杂技、评书等艺术形式在这里生根发芽,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

手工艺也是中轴线非遗的重要内容。像磁器口一带的玉器制作、料器制作等技艺,不仅展现了北京作为手工艺中心的历史地位,也体现了匠人精神的传承。饮食方面,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便宜坊的焖炉烤鸭,这些非遗美食既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记忆。

非遗是解读中轴线的密码本。当你读懂这条线上的时间哲学、生活智慧,就会明白何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永定门的风筝、天桥的曲艺、故宫的宫廷礼仪,这些看似琐碎的非遗项目,实则蕴含着"厚德载物"的家国情怀。

时间哲学:中轴线的生命对话

中国网记者:您提到中轴线蕴含的时间哲学,能否具体谈谈这一主题?这种时间哲学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李建平:

中轴线本质上是时间哲学的物化表达。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天坛的祭天仪式,本质上都是古人对时间的礼赞。钟鼓楼的24面鼓、天坛的24节气柱,处处都在提醒人们敬畏自然规律。

天坛的祭祀仪式是时间哲学的典型体现。每年冬至,皇帝在此祭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仪式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

而钟鼓楼的报时传统则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晨钟暮鼓一面是古代北京人的生活指南,另一面也是上报天道的文化密码。去年申遗成功时,我们在钟鼓楼唱起"钟声敲响了,你该歇歇了",这句童谣既是生活指南,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我常跟学生说,触摸万宁桥的石栏,你触摸到的不只是700年的沧桑,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这些不是展品,而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只有走进遗产点,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时间的重量与生命的温度。

我非常希望能为学生设计一版“北京中轴线非遗研学地图”,将非遗项目与地理空间精准对应,让文化传承真正"走起来"。比如,南段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可以触摸到北京城的烟火气;中段从天安门广场到故宫,能感受到古代与现代的交融;北段从景山到钟鼓楼,则是体验古都韵味的最佳路径。

非遗内核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哲理的表达。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中轴线上的每一处遗产点都在讲述时间与生命的故事。天坛的祭祀仪式提醒我们敬畏自然规律,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告诉我们珍惜时间。

我还算过一笔账:一个人按100岁算,生命不过36500天,刨去睡觉和休息时间,真正能用来干事的时间少之又少。中轴线通过天坛的祭坛、故宫的更漏、钟鼓楼的报时,不断提醒我们时间的宝贵。这种哲理思考不仅属于古人,也属于今天的我们。

时代意义:中轴线的包容与延续

中国网记者:您提到中轴线是文明对话的典范,这种典范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建平:

中轴线是全球唯一以整座城市申报世界遗产成功的案例,其价值远超建筑本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它是"人类文明对话的典范"。比如中轴线与大运河、24节气等非遗项目的交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延续力。

我在清华大学讲座时提到,天坛讲的就是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同价值,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中轴线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蕴含的"中正和谐"理念,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网记者:您认为中轴线的哪些非遗项目最能体现其时代意义?这些项目如何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李建平:

中轴线上的非遗项目,如天坛的祭天仪式、京剧的表演艺术、北京的传说与童谣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文化提供了理解和借鉴的窗口。

例如,天坛的"天人合一"理念与许多国家的自然崇拜和生态哲学有相通之处,这种共同的价值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网记者:您提到中轴线的保护与时代发展并不矛盾,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这个平衡点?有哪些成功案例可以分享?

李建平:

中轴线的保护与时代发展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比如,钟鼓楼周边的胡同改造项目,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这种"有机更新"模式,为其他历史城区提供了重要借鉴。

我还特别关注到,越来越多的市民通过"中轴线保护志愿者"项目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比如,志愿者们定期组织"中轴线行走"活动,带领市民和游客实地感受非遗魅力。

中国网记者:您认为非遗教育在中轴线保护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通过教育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李建平: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我经常到中小学讲中轴线的故事,发现孩子们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比如,我在电影学院讲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学生们对浮雕背后的历史故事特别着迷。

非遗教育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当孩子们站在万宁桥上,触摸到历尽沧桑的石栏时,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历史的厚重,更有文化的温度。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有力量。

结语

读书分享会上,李建平将北京中轴线进行了“从建筑景观到文化基因”的内容解构。李建平呼吁,年轻一代应将中轴线视为"文化密码"。"当你读懂这条线上的时间哲学、生活智慧,就会明白何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阅读与行走,或许正是解码古都文明的最佳钥匙。"在行走中阅读,在阅读中行走。北京中轴线的价值挖掘才刚刚开始。"

编者注:

李建平:研究员,原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发表文章100多篇,代表著作有《魅力北京中轴线》《北京文脉》《皇都京韵——走进北京城》等。

(图文 / 中国网 杨俊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