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日晷是古代计时用的一个仪器,日晷边上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再外面一层是二十四节气,最外面一圈是七十二候。”4月6日午后的三水源,在揽月湖畔蟾光亭畔,三水源景区研学主管薛刚从日晷开始到四季轮回,讲起了齐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一位天文学家。


在三水源景区甘德塑像的背后就是甘德天文馆。

2000多年前的星空

齐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史记·天官书》记载,作为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甘德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其活动年代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正值齐威王、宣王的时代,当时诸子并作,云集齐国稷下展开百家争鸣,甘德即是百家中的一家代表人物。

“我们为了纪念甘德的伟大成就,建起了甘德天文馆,不仅填补了齐文化研究在天文方面的空白,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齐国天文学的窗口。”在甘德天文馆,薛刚表示,游客可以通过语音介绍,了解《甘石星经》的丰富内涵,以及甘德和石申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薛刚介绍如果通过日晷来看时间。

薛刚介绍,《甘石星经》是甘经和石经两部书的合称,作者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专著和观测记录。《甘石星经》记录了800颗恒星的名字,并划分其星官,其中121颗恒星的位置已经测定,以及这些恒星距离北极的度数。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在公元前二世纪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还早约200年。

“我们的三星级民宿星空部落布局,也是参考他的甘氏四七法星宿方位布局而建。”薛刚介绍,甘德用四七法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太阳系星表,也就是二十八宿为坐标系统,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和出没规律,推算出水星的会合周期是136日,首先发现了火星的逆行现象,发现了木星第三颗卫星等。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古代齐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先进水平,也体现了齐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三国文化园望向星空部落。

春秋时期的一场贸易战

“这座雕像是太公姜尚,姜子牙,他是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首功被封于齐。”在景区的“三国文化园”,薛刚介绍道,景区内的齐鲁古道是连接齐国、鲁国和莒国的纽带,因此三水源景区特别设立了“三国文化园”,以此来向游客普及 齐文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一场贸易战。”在管仲的画像旁,薛刚讲起了一段“鲁缟齐纨”的故事,管仲建议齐桓公带头穿鲁国生产的丝绸“鲁缟”,并禁止齐国百姓穿齐国丝绸“齐纨”,结果鲁缟价格暴涨。鲁国大量农民放弃种粮,转而种养桑蚕,一年后,管仲下令停止进口鲁缟,导致鲁国经济崩溃,最终成为齐国的附庸国。


身着“鲁缟齐纨”华服的景区工作人员穿行于“齐鲁古道”。

实际上,齐文化中更多的是以人为本、富民惠民的治国方略,以及变革创新的发展理念、尊贤尚功的人才观。这些不仅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渊源,对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齐文化研究院在齐文化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开展齐文化 “六进” 活动,让齐文化走进景区、学校、社区、企业等,使更多的人了解齐文化、爱上齐文化。同时,还举办各种齐文化活动,如齐文化知识竞赛、齐文化短视频大赛、齐文化动漫大赛等,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齐文化的传承,既有星空之上的科学求索,更有落地生根的当代转化。

齐文化研究院编纂的《齐国成语故事》口袋书成为研学少年的必读物,肯德基餐厅里的齐文化主题墙绘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哲理与汉堡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

就像三水源的星空部落、甘德天文馆、三国文化园等等,淄博这些将“古籍翻开在风景里”的两创实践,最终让齐文化走出历史,“活”在当下,照耀未来。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李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