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举办“昆曲传承:守正创新与高校使命”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昆曲艺术工作者及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围绕昆曲的美学表达范式与高校传承使命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索昆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路径,推动昆曲艺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学术研讨会现场
以青春气质赢得青年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确实年轻人爱看。舞台、服装、人物,都非常美。”这一评价不仅是对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殷切期许。自2004年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全球巡演500余场,吸引了无数青年观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葆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吸引年轻人对美的体验。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昆曲守正创新的历史使命。
与会专家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在于其“青春化”的表达方式。上海戏剧学院朱栋霖教授指出,评价具有三重意义:一是对青春版《牡丹亭》文化选择、美学原则与艺术范式的高度肯定;二是对其赢得年轻观众这一创举的高度赞赏,指明了昆曲传承的命运所系;三是其代表的文化传承范式和古典美学原则,为昆曲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根本方向。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副院长俞玖林回顾了青春版《牡丹亭》五进北大的深厚情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曙光认为,该剧以青春气质吸引青年观众,为广大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美学课。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肖怀德从审美与情感主体性的角度,探讨了青春版《牡丹亭》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柯军提交书面报告《昆曲:从传统中来向前沿处行》,为昆曲传承提供学术支持。
会议也指出,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在于其走进高校的战略意义。据统计,在该剧前200场演出中,高校巡演占比44.5%,大学生构成观众主体。当前,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763.19万人,青年群体已成为昆曲传承的决定性力量。会议呼吁各昆剧院团持续重视昆曲进校园工作,高校应主动作为、勇担使命,积极探索昆曲传承的创新路径。
危机与使命并存的昆曲传承
尽管青春版《牡丹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昆曲传承的现状仍面临严峻挑战。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指出,守护昆曲就是守护“有情之天下”的人文理想。20世纪以来,学术界与昆曲界的联合“救孤”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昆曲传承的危机尚未解除,仍面临老戏失传、折子戏数量锐减、行当失衡等严峻问题。
顾春芳强调,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培护昆曲文化生态,重视昆曲人才的培养,推动学术与艺道协同发展。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认为,在当下“加速时代”,应从人类学意义上追问传统表演艺术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彰显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力量。南昌大学教授刘祯以《昆曲口述史》编纂为例,分享了昆曲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提出了昆曲学术传承的主要思路和多种形式。
会议提出,当前昆曲传承的当务之急是集中力量抢救和传承传统剧目与艺术形式。专家呼吁确立“国宝昆曲”观念,如同守护国宝文物般抢救、保护和传承昆曲。会议建议,应在五年内将目前仅传承的100出折子戏逐步恢复至昆大班、继字辈、世字辈和北昆名家传承的两三百出,以及传字辈继承的400至600出剧目,让昆曲回归古典舞台,展现其原汁原味的“姑苏风范”。
守正才能创新,原真性是其灵魂
针对昆曲发展中的种种乱象,与会专家指出,“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守护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传统,不能急功近利。在全球化浪潮中,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必须保持其主体性、品格与历史传统,避免被西方戏剧同化或异化。
专家强调,昆曲的价值在于其古典美,失去古典精神,昆曲便会沦为没有灵魂的技术碎片。中国向世界承诺保护昆曲这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应严格遵守“非遗”保护的原真性原则,葆有昆曲的文化特质与艺术灵魂。只有在守正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传承形式的创新。
围绕昆曲守正创新的探索,与会人员分享了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均介绍了北京大学“非遗”传承的创新经验;青年编剧孙钰熙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提出戏曲创作应尊重传统并充分认识当代传播规律;参演高校传承版《牡丹亭》的北京大学博士生菲比、青年教师杨楠楠也分享了与昆曲结缘的独特感悟。
共筑昆曲传承新辉煌
本次研讨会凝聚了昆曲传承的深刻共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与会专家认为,昆曲传承需要高校、昆剧院团与社会各界的深度合作。未来,应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加强昆曲进高校的常态化机制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昆曲的青年受众基础。
会议呼吁,社会各界应共同守护昆曲艺术的古典性,让昆曲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据悉,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与昆曲艺术的渊源可追溯至蔡元培校长时期开设的戏曲课程。从1991年京昆社成立培养青年票友,到2005年首演青春版《牡丹亭》引发校园热潮;从2009年启动“昆曲传承计划”深化学术研究,到2024年推出“无域·北大中华文脉传承计划”推动跨学科融合,二十年间始终致力于将昆曲艺术纳入高校美育体系。
(图文/中国网 杨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