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健康山东云平台持续推出“鲁医风采”系列,介绍山东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凝聚建设健康山东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图为杨传来划船出诊

在微山湖浩渺的湖面上,渭河村如依水而生,船是这里居民出行的重要工具。村医杨传来的行医之路就在这片湖面之上,微荡而温暖,如今已有28个春秋。

医梦初绽,传承父辈医道之光

杨传来的从医梦想,萌生于童年与父亲出诊的点滴时光。那时,杨传来的父亲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肩负着守护乡亲健康的重任。杨传来小时候跟在父亲身后,穿梭于一艘艘船屋之间。他看到村民们对父亲投来的敬重目光,那目光中饱含着信任与感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长大后,我也要成为像爸爸那样受人尊重的医生。”这份对父亲的崇敬,在岁月的滋养下,渐渐生根发芽。

1996年,从济宁卫校毕业的杨传来,本有机会前往微山县人民医院工作,告别水上漂泊的生活,开启安稳的岸上人生。然而,当他看到父亲日渐年迈,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放弃了大医院的工作机会,回到了渭河村,决定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村医,在这片熟悉的水域,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舟行济世,风雨兼程的生命守护

在渭河村,船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它不仅是村民出行的依靠,更是杨传来的“移动诊所”和“水上120”。出诊对于杨传来来说,是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是常态,这让他练就了娴熟高超的开船技巧。无论是狭窄的水道,还是宽阔的湖面,他都能操控自如,驾驶着船只又快又稳地驶向患者所在。

有一次,一位村民突然昏迷,情况危急。接到求助电话后,杨传来心急如焚,他迅速登上快艇,风驰电掣朝着患者的船屋驶去。平日里平静的湖面此刻在他眼中仿佛变成了赛道,他争分夺秒,凭借精湛的驾驶技术,仅仅用了20分钟就将患者送到了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患者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转危为安。

微山湖的冬天,寒风凛冽,湖面常常结冰,给渔民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困难,看病更是难上加难。但只要村民有需要,无论黑夜多深、天气多恶劣,杨传来都会毫不犹豫地划着船破冰前行。村民陈恒花回忆起孩子小时候的经历,眼中满是感激:“孩子小时候身体弱,三天两头生病,咳嗽、发烧、腹泻这些毛病不断。每次一着急,就给杨大夫打电话,不管多晚,他总是很快就赶到。看到他的身影,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

面对湖区那些不识字、记性又不大好的老人,杨传来为了确保他们能正确服药,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贴心的“土办法”。“一天吃一次,就画一道杠;一天吃两次,就画两道杠。这样简单明了,渔民们一看就懂,也能记住。”这些看似质朴的方法,却饱含着他对乡亲们细致入微的关怀。

医心恒守,岁月不变的健康诺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分散的船屋如今沿着水道错落有致地排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水街”。世代“靠湖吃湖”的渔民们,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他们逐渐成为“湖上牧民”、“湖上船夫”,日子越过越好。

在这一系列变化中,杨传来的出诊船也在不断升级,从小木船到玻璃钢船,再到如今更加稳固的水泥船。然而,他的生活却始终围绕着那身白大褂和出诊的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他也有过迷茫和动摇的时候——外面的世界繁华多彩,而他却一直守在这个小小的渔村。但每当他看到村卫生室档案柜里那一份份整齐的村民健康档案,想到自己的宣传和倡导让乡亲们逐渐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懂得了如何保养身体,看到村里健康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他的内心便充满了欣慰和满足,迷茫也随之消散——自己的坚守是有意义的。

湖水见证了渔家人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杨传来28年如一日的坚守。杨传来深情地说:“我愿意像这微山湖的湖水一样,默默地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能健健康康,快乐幸福地生活。”这简单而真挚的话语,道出了他内心深处最纯粹的医者情怀。

杨传来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他也曾荣获省、市、县各级表彰。但在他心中,这些荣誉都比不上乡亲们的一句称赞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乡亲们的认可,是他行医路上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他继续坚守的不竭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在微山湖上,伴着桨声,书写着守护乡亲健康的动人篇章。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策划 李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