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主公刘备死后选择六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可谓蜀汉最后的绝唱。
对于蜀汉的北伐,很多人说诸葛亮太过于保守。
他们认为诸葛亮若在第一次北伐时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定能取得奇胜……
蜀汉的建立
看过三国的读者肯定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诸葛亮伐魏时一定要兵出祁山,从其他地方打出去不行吗?
毕竟再笨的人也知道“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前几次兵出祁山都失败了,为何一定要死磕这里?
因此,部分初读三国的读者会觉得诸葛亮是个死脑筋,只会按部就班的行兵作战,不会兵出险招。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这么执着于祁山。
按照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的构想,他们需要尽快从刘表手中取来荆州。
然后他们再以荆州为踏板,开始向西走,夺下刘璋的益州。
如果益州可取,那么北方汉中的张鲁也不在话下。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诸葛亮觉得刘表年迈,刘璋暗弱,张鲁更是一个热衷于种地的小道士。
这三人都比东吴的孙权和中原的曹操好解决,至少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
如果顺利的话,刘备在夺下荆州、益州和汉中后,便可围绕这三个地方做文章。
益州有蜀中平原,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士兵和粮草,而汉中是通往关中平原的大门,荆州则是入主江南的大门。
假设刘备再能夺下关中平原,那他们就可以复刻高祖刘邦步伐,慢慢夺取天下。
这一计划可谓是完美,可没想到在第一步就出问题了。
因为刘备没能直接从刘表手中接手荆州,反倒让刘琮送给了曹操。
第一步的失败,直接导致刘备不得不和孙权联手,在赤壁合力对抗十几万曹军。
幸好孙刘两方运气爆棚,在天时地利人和下,竟然完成火烧赤壁这一历史壮举,推迟了曹操夺取天下的脚步。
只不过接下来又出现了问题,那就是荆州的归属权。
刚开始,东吴作为出力最多的一方,自然暂时掌握了荆州的所有权。
可能是上天也不想汉朝灭亡,运气再次给到刘备一方,让东吴的周瑜在西进益州时病死了。
几经辗转后,荆州居然又回到了刘备手中。
于是,刘备和诸葛亮再也不敢大意,开始严格按照最初的构想,先入益州,再夺汉中。
经过五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完成了夺取天下的第一大步。
此时,刘备坐镇成都,关羽镇守荆州,魏延把守汉中,张飞和赵云随机而动。
想要蜀汉长治久安,并拥有夺取天下的实力,只靠着将领带着士兵往前冲可不行。
因此,诸葛亮也开始了由军师向丞相的转变,为蜀汉建立完善的赋税制度以及文臣武将的任命制度。
正在蜀汉一片欣欣向荣之际,荆州竟然出现了史诗级的外交灾难……
蜀汉的困境
自从刘备未能从刘表手中名正言顺地接手荆州后,诸葛亮就知道荆州的归属权将变得混乱。
毕竟荆州是三国交壤的中间地带,肯定伴随着各种纷争。
为了从中获利,诸葛亮刻意弱化了荆州归属权。
因为荆州是蜀汉从东吴“借”来的,名义上的归属权是孙权,实际使用权在蜀汉。
这样一来,无论曹操怎么做文章都不会破坏孙刘联盟,毕竟孙刘在荆州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缠。
可惜的是,关羽突然在荆州发动了襄樊之战,想让“模糊不清”的荆州彻底归于蜀汉。
最后的结果是,曹操苦心积虑都斩不断的孙刘联盟,结果被关羽一刀砍了。
东吴见此,立马选择和曹操联手,不但将荆州夺了回去,还顺手杀了关羽。
经此一战,蜀汉不但失去了孙刘联盟,还失去了大将关羽和一众荆州士兵。
更要命的是,荆州一丢,蜀军再也不可能从东边出兵了。
刘备不信邪,非要兵出东吴给兄弟报仇,重新夺回荆州失地。
很明显,最后的下场就是兵败夷陵,让蜀汉四五年都没缓过劲儿来,他也病死在白帝城。
因此,留给诸葛亮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走汉中,想办法打进关中平原。
而且只要打入关中,占据长安城,就可以围绕关中平原做文章,比如养马收粮,对中原徐徐而图之。
虽然汉中和长安离得很近,相隔不到五百里,但它们中间隔了一座秦岭山脉。
按照诸葛亮的计划,他选择从汉中向西北方向进军,翻过位于天水市西南的祁山,从街亭再往陈仓进发。
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过早地与魏军相遇,又能收拢沿途百姓。
虽然这个计划很稳妥,但也有一个致命问题。
这个问题是路程太长了,等蜀军走到街亭,人家魏军早就部署好了防御阵地。
这时候魏延提出一步险棋,不绕道祁山,从子午谷抄近路,直杀向长安城……
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位于长安城以南,在汉中的东北方向,是一条横穿秦岭的山间小路。
作为常年驻守汉中的魏延,能够提出这一步险棋,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如果走子午谷顺利的话,不出十天就能赶到长安城。
可在魏延提出这一步险棋后,诸葛亮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
而在诸葛亮多次北伐失败后,魏延为此多有感叹,觉得当初应该听他的子午谷奇谋。
也有不少后世读者认为,如果当初听了魏延的建议,或许蜀汉真能靠出其不意打下长安城,而不是慢性死亡。
虽然诸葛亮多次北出祁山,看似打得风生水起,但其实蜀汉的兵力始终不如魏军。
想要以少胜多,只能兵出险招才有希望获得胜利。
可如果仔细了解当时的局势,或许就能明白诸葛亮的做法。
因为子午谷非常狭窄,两侧都是崇山峻岭,大军根本不能结伴而行。
这一点魏延也考虑到了,他说让五千人冲锋,五千人背着粮食,轻装出击。
轻装出行存在理论可行性,可问题是这一万士兵一旦在子午谷遇到伏兵,必然全军覆没。
即便侥幸穿过了子午谷,立在蜀军面前的是千古第一帝都——长安城。
没有辎重,没有粮草,更没有援军的蜀军,又怎么能攻下重兵把守的长安?
魏延又表示,他可以在长安城诱敌,诸葛亮便可率领大军快速穿过秦岭,两人在长安城会合。
可问题是,蜀军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走到街亭,距离长安还有六七百里。
诸葛亮再厉害,他也不可能让大军日行百里,更别说是穿越丛林密布的秦岭了。
即便守长安城的人是并无战绩的夏侯楙,更何况人家身边也是有谋士的,怎么可能不战而降。
虽然诸葛亮否决了子午谷奇谋,给很多三国读者的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但在一千四百多年后的明朝末年,有一名叫高迎祥的大将用实际经历回答了这一历史难题。
高迎祥是明朝末年的起义军将领,曾多次率领起义军与明军作战,有着不弱于魏延的领兵能力。
作为起义军大将,他在汉中同样遇到了“子午谷奇谋”这一难题。
一千多年前魏延想做,但被诸葛亮否决的“奇谋”,高迎祥打算亲自试上一试。
他率领五万人离开汉中,一头扎进了子午谷,打算突袭长安城。
明军探子很快发现原本驻守汉中城的五万大军消失了,瞬间就猜到对方想学魏延。
于是明军立马埋伏在子午谷,轻松伏击了高迎祥的五万大军。
而高迎祥大军本就轻装行军,士兵一路上又饥又渴,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战斗欲望。
最后五万起义军死的死、降的降,闯王高迎祥也被明军擒获。
高迎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子午谷奇谋”根本算不上一个谋略,因为它只有一个“奇”字。
毕竟长安城以逸待劳的守军,在看一群饥肠辘辘的蜀军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也会感到好奇吧,简直就是白送上门的军功。
所以,大家也别为当年魏延感到遗憾了,因为兵出子午谷的事情就是白白送死。
而且蜀汉当时只有七八万大军,诸葛亮绝对不会拿出一万人去赌一场百分之九十九会输的战争。
而且魏延可以犯错,大不了就是一死,可诸葛亮的肩头上还担着整个蜀汉的安危,他又怎么敢犯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