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战役的战场上炮火连天,临近火线成为第七兵团司令的黄百韬及麾下兵团已经被团团包围。面对解放军的包围和攻势,黄百韬从一开始鼓励士兵坚持待援到如今已经是不抱有任何幻想。就在不多时时任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顾祝同乘坐飞机来到第七兵团上空和黄百韬进行了最后一次通话,顾祝同在飞机中对黄百韬说道,当前形势不要对援军抱有希望了,相机行事吧。



在黄百韬兵团被包围的时候,解放军的包围圈已经收缩的很紧,作为参谋总长的顾祝同即使想要前往阵地面见黄百韬也无法实现,这才选择乘坐飞机在第七兵团上空盘旋从而在空中和黄百韬进行通话。



对于黄百韬来说他是一个杂牌出身,身上没有黄埔军校的光环,也没有保定军校的资历,只能靠着自己的摸爬滚打来博一个前程。黄百韬早年间是北洋军阀李纯的传令兵,后来因为贴身伺候这位北洋军阀而备受其赏识,从而有机会在江苏再次进入军官培训班学习。之后在张宗昌麾下时跟随其军长投奔了蒋介石,这才正式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一员,从历史进程来看他已经落后太多了。



但是正所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为投奔蒋介石而再次进入中央军官学校进修后进入军委会的黄百韬因为一篇论文引起了何应钦的关注,也在何应钦的推荐下来到了第三战区顾祝同麾下任职。何应钦的推荐对于黄百韬来说幸也不幸,当时的何应钦作为军政一把手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他的举荐自然是够分量的。但是何应钦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其权势快速被陈诚超过,而在淮海战场上黄百韬受到的排挤不能说没有高层斗争的原因。



顾祝同对于黄百韬来说是有感情的。何应钦推荐黄百韬来到第三战区顾祝同的麾下,作为司令长官的顾祝同很快就发现黄百韬是有能力的,尤其在关键时期皖南事变中处事果断,可能也正是因为皖南事变的原因,黄百韬在淮海战役最后被包围的时候坚持负隅顽抗,他知道自己手上沾满新四军的血,这种深仇大恨是他无法面对的,所以还不如直接战死。



黄百韬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的积极表现相当于向顾祝同立下了投名状,仅此一次他也在顾祝同的第三战区站住了脚跟,也由此开始了他跟随顾祝同的生涯。在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用于大会战的兵力其实已经有些捉襟见肘,虽然老蒋曾经号称八十万打六十万,但是很明显这样的八十万大军是良莠不齐水分比较大的。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是刚成立的,其核心最有战斗力的还是自己的老部队二十五军。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陷入包围其实非常正常,但是国民党的援军一直到不了这事就不大正常。黄百韬兵团被困,这事不仅是顾祝同着急,就连蒋介石也非常看重这位非黄埔出身的将领,于是也让李弥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前去救援。李弥兵团战斗力一般,但是邱清泉的手中兵团可是当年精锐第五军汇编而成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李弥兵团到不了就算了,也没有指望他有太大出息,但是邱清泉兵团在距离黄百韬兵团十公里左右之后就实在没有办法再前进一步。面对中局面,顾祝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亲自给邱清泉打电话想要用自己参谋总长的身份命令其加快挺进。然而邱清泉直接说道什么总长不总长,我是过不去!



无奈之下黄百韬最终也只能放弃等待救援的想法,他愤恨的对身边的亲信陈世章说道:反正是个完,就算突围出去让他邱清泉笑话吗!马革裹尸也对得起总长和南京了!



这位并非黄埔出身的国民党将领最终在淮海战场上成全了自己的愚忠,而他的最终选择也终究在老蒋的心中留下了一份难得珍贵的香火情,几年之后这份情义挽救了自己儿子一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