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追求财富的路上奔跑,
通向富裕的道路千千万万,
但能够延续三代甚至五代的富贵家族却寥寥无几。
作者-韩 编辑-韩
回顾那些长盛不衰的富贵之家,规矩和秩序是他们成功的核心。
每一代人严格遵循家训,这是他们保持繁荣的根本原因。
中国有一个传承了17代的家族,在上海拥有众多房产,
后代普遍接受优质教育,这一切都离不开家族世代相传的教诲。
01
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熠熠生辉,
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直插云霄,
北京香山饭店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
这些标志性建筑均出自贝聿铭之手,
他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然而,他背后的贝氏家族有着更为传奇的故事。
从明朝中期至今,大约500年的历史,传承了整整17代。
这个家族从江南水乡起步,最终走向世界舞台,
靠的并非运气,而是数代人始终坚持的理念。
贝氏家族最辉煌的时期出现在清末民初到民国年间。
那时的上海是远东最繁华的城市,商业兴盛,高楼林立。
贝家正好抓住了这一机遇,将事业推向巅峰。
贝润生16岁时独自前往上海,
从颜料行的一名学徒做起,
很快便被尊称为“颜料大王”。
在上海滩,贝润生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
他的眼光极为精准,
当时上海还处于发展阶段,
但他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巨大潜力。
如今回望,那一千多栋房产,
如果放在今天的上海,其价值简直难以估量。
这足以证明贝家的富足并非偶然,
而是每一代人都懂得如何把握机会。
早期以商贸为主,后来转向投资,
再后来走出国门开拓新天地,每一步都走得稳健有力。
贝润生致富后,并未只顾自己享受,
他花费80万银元购入苏州狮子林,
这座园林位列四大名园之一。
他买下狮子林的目的并不是私用,
而是为家族提供一个团聚的场所,
同时还在园内设立了义庄。
与此同时,他的堂兄贝哉安也在积极行动。
顺应时代趋势,他带领家族进入金融领域,
并参与创建了上海银行。
他还牵头筹集资金修建了从阊门到虎丘的马路,
这一善举至今仍被苏州人铭记。
到贝祖诒接手时,已进入民国时期。
他在广州、香港、上海三地负责银行业务,
并于1946年担任中央银行总裁。
那个年代经济动荡不安,许多人借此牟利,
但他始终保持廉洁奉公的态度。
后来,他的长子贝聿铭出生,
贝家的声望也随之达到新的高度。
1949年,狮子林捐赠给了政府。
02
若要追溯贝家的起源,则需回到更久远的过去。
明朝嘉靖年间,中原战乱频繁,
浙江兰溪的贝氏家族无法继续在当地生存。
贝兰堂带着全家迁往苏州,
那里水域丰富,非常适合定居。
他凭借家传医术开设了一家药铺,
无论顾客贫富,都一视同仁,
药材质量也始终如一。
时间久了,苏州城内的百姓都知道“贝家药铺”值得信赖,
生意因此蒸蒸日上。
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药铺规模不断扩大,
不仅在苏州开设多家分店,还在江浙地区拓展业务。
当时的苏州是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之一,
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贝家实属不易。
至清朝中期,贝穆廷成为家族中的重要人物,
他在苏州商界叱咤风云,积累了巨额财富,
与葛氏、毛氏、毕氏并称“苏州四富”。
贝家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不仅因为善于赚钱,
更因为有一条家训约束着后人。
这条家训简单明了,强调金钱终会耗尽,
唯有品德和规矩才能代代相传。
他们还规定,男丁必须工作,不得游手好闲。
这一制度确保了家族中没有出现懒惰之人。
清末民初时期,贝润生忙于事业的同时不忘家族利益,
贝哉安放弃官职也要为家族效力,
贝祖诒管理银行时同样恪守原则。
每一代人都遵守家训,既保住了财富,也维护了声誉。
贝家最大的变革发生在贝聿铭这一代。
当时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饭店,
高达80多米,堪称地标性建筑。
他每次经过都会驻足观望,心中逐渐萌生想法。
后来他前往美国,考察了几所高校,
最终选择在哈佛深造。
起初并没有人看好他,但他从未放弃。
肯尼迪纪念图书馆项目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他通过设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随后,卢浮宫金字塔成为巴黎的新地标,
中银大厦屹立在香港天际线之中,
而苏州博物馆则融入了家乡的文化特色。
每一项作品都体现了他对建筑行业的热爱与执着。
贝聿铭的成功绝非偶然,
虽然家庭给予他较高的起点,但他自身的努力同样不可或缺。
他在美国发展期间,正值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贝家在国内的许多成员都受到了冲击。
幸运的是,贝聿铭避开了这一劫难。
他的父亲贝祖诒坚决反对他回国,
认为美国的机会更多,风险更小。
事实证明,这一决定非常明智。
贝聿铭在美国扎根后,事业迅速崛起,
声名鹊起,成为家族中最知名的人物。
贝家的发展路径并不单一,而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调整。
明朝时期,贝兰堂依靠医术来到苏州,
抓住了为民众治病的机会。
清朝中期,家族将药材生意扩展至整个江浙地区,
恰逢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清末民初,贝润生在上海从事颜料行业,
贝哉安投身金融领域,均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贝祖诒在民国时期主管银行事务,
而贝聿铭则开创了建筑领域的辉煌篇章。
每一步,贝家都在稳固基础的同时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这种与时俱进的能力让他们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贝家的传统仿佛刻在基因之中——
不仅要富有,还要注重文化和教育,更要具备赚钱的智慧。
上海的上千栋房产至今仍是家族的重要资产,
租金收入源源不断,子孙后代几乎不可能贫穷。
此外,家族对教育的重视也是一个显著特点。
从贝穆廷那一代开始,就提倡“传诗书”的理念,
到贝聿铭这一代,直接进入哈佛深造,
再到他的后代,依然延续这一传统。
这种家族文化令人钦佩,无论身处何地都值得骄傲。
贝家的人似乎天生明白,财富固然重要,
但智慧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家业迟早会衰败。
03
到了第十七代,贝家子弟依旧表现卓越。
贝建中的女儿Olivia就读于哈佛大学,主修社会学。
贝礼中的女儿Anna专注于艺术史研究,
并创立了一个面向儿童的艺术教育项目。
贝家这500年来,从药铺到银行,再到建筑,
每一代人都在前进,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
贝氏家族历经17代的辉煌历程,
从明朝的一个小小起点,到清朝成为“苏州四富”,
再到上海的千栋房主,
最后培养出哈佛毕业的建筑师,从未有过失误。
他们的故事充满魅力,既有老一辈的精明智慧,
也有新一代的开拓精神,无论在哪里都让人赞叹不已。
信息来源:1、都说富不过三代,富过十五代的贝氏家族秘诀是什么?:界面新闻2、艾诚对话Anna Pei:一颗中国心,陪了祖父贝聿铭多少年?:环球网3、这个和拜登合影的华裔女孩,背后的家族不简单:最华人4、102岁,富十五代,一图揭秘贝聿铭传奇一生.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