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老杨,上次做工的钱啥时候能给?”
“着什么急啊,我暂时也没有钱,等我有钱了就给你!”
“不是,咱都说好了的嘛,家里就等着这笔钱呢……”
“嘟嘟嘟……”电话那边已经挂断。
2023年8月31日,昌某应杨某邀请,前往重庆市大渡口区一工地进行贴砖劳务,并于2023年9月25日完工。事后,双方约定:该笔劳务费总款项31000元,其中,质保金20000元(保证装修不漏水),余款11000元于次年3月底前付清。杨某当场支付了2000元,剩余9000元一直以各种理由未付,后昌某多次催讨无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杨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昌某劳务费9000元,杨某以各种借口拒绝支付,并玩起了“失联”,无奈之下昌某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法官收到案件后,第一时间联系了杨某,核实劳务费的具体金额,以及如何履行等事项,但杨某却声称“随便法院怎么办,就是没有钱”。
“有了这笔钱,昌某心里的石头才能落地。”执行法官暗自思忖。
“我们再联系一下杨某,看看他的态度。”
“我暂时没有能力还钱,但昌某一直不依不饶地催促还款,我不愿意理他。”杨某说道。
字里行间里,执行法官发现杨某并不是真的抗拒执行,于是“趁热打铁”,对杨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假如有人欠你钱,你心里急不急?昌某多打几次电话可以理解。更何况欠款金额也不大,如果你执意不履行,将面临罚款、拘留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后果,对个人、家庭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经过反复释法说理,杨某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实在欠妥,他主动将筹集到的9000元转入其被冻结的银行账户,并第一时间联系执行法官扣划支付给昌某。至此,该案得以圆满解决。
文稿|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