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中国当代水墨画坛,刘书军以他雄浑有力的笔触和深邃的精神追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近年来,他的钟馗系列作品与采风写生作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宇宙——既有对民族精神图谱的深度挖掘,又有对土地记忆的虔诚朝圣。这两条创作线索,共同编织着刘书军对中华文化基因的当代诠释。
历代表现钟馗题材的作品大多描写其威严的一面,而刘书军却将钟馗拉进生活当中,让钟馗的不怒而威融入了更多生活的情趣:岸边垂钓,山中听泉,湖上读书,太行巡视,葫芦架下摇扇赏秋,山涧中之抚琴觅知音,与顽童对弈,与稚子游戏……观赏后既让人敬佩崇拜,又让人忍俊不禁,描绘出一位有骨气,有血肉,活灵活现的当代钟馗。
刘书军《钟馗出巡图》
刘书军的“刘氏钟馗”系列作品以黑红为主色调,在简略中见雅致,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他运用中国传统朱砂表现钟馗的敞袍,既暗合朱砂治病辟邪的传统寓意,又为画面增添了一分喜庆气息。在冠帽和毛驴的处理上,他采用浓墨渲染,这种黑红双色的搭配与齐白石“红花墨叶”的艺术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刘书军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髓,又注重钟馗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作品构图力求简约凝练,大量运用留白手法,使钟馗形象仿佛要从画面中跃然而出,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刘书军 《春风又绿江南岸》
刘书军有意强化了钟馗的人性维度,让他从神坛走入人间。这种处理暗合了当代文化中英雄形象的平民化趋势,使古老题材获得了与当下对话的能力。钟馗手中的剑不再是单纯的法器,而成为对抗世间不公的精神象征;他圆睁的怒目不仅针对想象中的鬼魅,更指向现实中的丑陋与虚伪。
画家刘书军的写生作品则展现了另一种艺术维度。河南石板岩写生系列则体现了刘书军对自然造化的独特理解。在这些作品中,他摒弃了传统山水画中程式化的皴法,转而探索岩石本身的“骨相”。他用干墨层层积染,使石板岩的层理结构如刀刻斧劈般清晰可触;又在关键处施以淡彩,暗示阳光在岩面上流动的轨迹。这种画法既尊重了对象的物理真实,又赋予其超越物质的精神性,使冰冷的岩石焕发出内在的生命力。
而对于人物的写生,刘书军的风格突破了传统写实的客观再现,通过“微观精确”与“宏观写意”的辩证统一,在肖像中构建出情感意义上的时空纵深。每幅作品都成为承载人性温度的记忆容器,让观者在熟悉的陌生感中完成情感共鸣。
站在刘书军的画作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画家的艺术追求,更是一个文化行者的精神跋涉。那些怒目的钟馗、沉默的古城、嶙峋的岩石,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文化的当代肖像——它古老却充满活力,沉重却不失轻盈,在记忆与未来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或许正是刘书军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他用笔墨唤醒的不仅是视觉美感,更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沉睡的文化基因。
(文/Deepseek)
钟馗系列作品
刘书军《棋乐图》
刘书军 《冬日出巡》
刘书军 《钟馗嫁妹》
刘书军 《出巡》
刘书军 《日日夜夜保平安》
刘书军 《枝枝叶叶也关情》
河南石板岩采风系列作品
画家简介
刘书军,山东青岛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一级美术师、山东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美术馆专职画家,曾任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美术馆创作部主任。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品以人物画见长,特别是在塑造领袖人物、名人及军事题材上独树一帜,还擅长山水、花鸟、走兽。作品曾获山东省美展特等奖、一等奖;济南军区文艺创作优秀奖、建党80周年全国展优秀奖(最高奖),1994年作品《阳光》、《寒夜》、《兵圣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2006年被山东省文联授予“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2007年全国画院双年展优秀作品奖;2012年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美术类一等奖;2013年作品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2014年赴美参加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主办的“中国书画名家精品联合国总部大展”;作品《议政》入选纪念“何香凝诞辰140周年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2021年《万里黄河第一隧》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长河大道黄河主题创作展。专著有《怎样画兰草》、《怎样画骆驼》、《人物名家刘书军》、《名家刘书军画钟馗》、《名家刘书军写意仙鹤》、《析疑释惑——山水点景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