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网友曝出乌鲁木齐天价干果引起热议。

购买前标价16元的商品,结账时店员却说是16元每克!

舆论发酵之后,老板认怂立刻退钱。

如今当事人再度发声,事情的进展怎么样了?



事件发展

事情发生在乌鲁木齐的大巴扎,一名游客试图购买干果和花茶回家。

进入店内的时候,游客习惯的问了一句玫瑰花茶的价格,在得知是三元之后。

这位游客开始挑选他心仪的花茶,然而在结账的时候,店员的一句话却让这名游客怀疑人生。

店员对游客的花茶称重之后,开出了近万元的账单,然而同类产品,在其他地区一斤才仅仅几十元。



然而面对询问,这名店员却回答:这个花茶的价格是3元一克,因此是这个价格。

换算下来,相当于1500元一斤的价格,这的花茶是镶了金子吗?

就在游客打算不付款直接离开的时候,店员却叫住了他,强行要求他去付款。

面对这一无理要求,最终游客只能报警。



让人诧异的是,在报案之后,市场监督局也来到了现场,但市场监督局的工作人员却认为这场交易并非强买强卖。

在购买花茶之前,游客已经询问了价格,店员也进行了回复。在双方都知道价格的情况下,不构成欺诈买卖。

其间,这名游客多次表示不认可商家欺瞒价格的行为,但是工作人员却一直声称此为双方自愿达成的合作,并非强买强卖。



旁边一直不说话的警察此时也附和着说道,一时间,这名游客甚至感觉眼前咄咄逼人的商家才是受害者一般。

面对市场监督局工作人员的回答和店员的回应,最终这位游客只能付下了9800元的智商税。

回到家后,这名游客越想越气,最终将这起事件打到了网上,当视频被曝光后,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许多网友认为商家故意不说清楚3元是每克的价格,就是在强买强卖。如果市场监督局就这场处理这起事件,势必会引起网友的不满意。

此外,就算价格方面市场监督局认为没有问题,那么这名游客购买的花茶没有使用,没有带出店外。

要求退货非常合理吧,就算是网购都有七天无理由的时间,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消耗产品的情况下,为什么就不能退货呢?

如此不合理的情况让网友也纷纷调侃起新疆的文旅,手中没有揣着9800元,都不敢去新疆。



面对网上的舆论压力,最终,干果店老板选择了屈服。

在这位网友放出的聊天记录上,店老板已经对这名游客进行了全额退款,而游客也是十分的讲理,既然钱退了,也将视频删掉了,就此事情平息了下来。



在游客发出的事件后续说明的评论区下方,有网友调侃,他能退这笔钱完全是千千万万个看不下去的网友为他发声,这才有一个好的结局。

而类似这样的事情在近年来却并不少见,2024年内蒙古的一处服务区内,一名小伙在服务区打算购买石斛时发现,在旁边明码标价的16元,在结账的时候老板也来了一手操作,变成16元一克。



石斛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一般只出现在海拔480米以上的地方,小伙正是觉得可以送给家里长辈比较好,这才起了购买的心思。

但是小伙没有想到,老板早已经在各个地方挖下了深坑,在购买的过程中,老板多次劝说小伙将石斛现场磨成粉末,这样长辈吃了身体吸收会更好。



所幸由于赶时间,小伙并没有听从老板的建议,当结账的时候,老板语出惊人,开出了1.2万的天价。

似乎是觉得小伙挺对胃口,老板还贴心的替小伙抹了零头。

很快,摊位周边围上了许多群众,老板看小伙一个人无法支付起价格,建议小伙找其他人一起合资买石斛。

话音刚落,围观的一个人便表示愿意与小伙一起买这个石斛,只需要小伙付大头就可以了。



听到此话,小伙可能意识到这依旧是一道坑,趁着围观群众众多,赶快跑了,就此逃过一劫。

而他“切糕门”的事件,也在网上流传了下来。

从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商家的骗局都是在对商品的价格上作猫腻,一个没注意,可能就陷入了商家精心布置的大坑中。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要建立价格维护团队,避免在旅游景区的摊位开出高价产品。

同时,市场监督局的工作人员也要多注重对法律的了解,在次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能够妥善的处理商客纠纷,否则新疆的旅游口碑,迟早会被彻底败坏。



在天价干果发出的视频下方,不断有网友发出他们在新疆的受骗经历,其中一些购买金额让人感到钱包一痛,对于新疆的个别商家来说,反正游客也只会来新疆一次,就狠狠的大赚一次就可以了。



但他却不知道,他败坏是未来的新疆营运环境,一个被坑的游客,会将他的经历传播给无数个游客,到时候还会有人去你的店面吗?

此外,对于新疆文旅,也有不少网友建议了一些措施,绝大部分的新疆商贩还是非常友好的,应该特别建立一个平价购买区,这样才能让前往新疆的游客买着放心。



对于这条建议,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参考消息:
1、 2015-05-07 环球时报《一车切糕,到底值多少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