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中国画的多元格局中,白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常被视为传统技艺的遗存,其美学价值与文化潜力亟待重新激活。王来文的白描创作打破了这种认知惯性,他以闽地文化基因作为切入点,在线条的物质性、精神性与符号性之间建立起独特的对话关系,使白描从依附于造型的技艺层面,升华为承载文化自觉的独立艺术形态。这种超越具体作品的整体实践,为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样本。
一、线的本体论:从技艺媒介到精神原乡
白描之“线”在传统绘画中兼具双重属性:既是状物传形的造型手段,也是承载笔墨精神的审美载体。王来文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对“线”的本体论重新界定。他剥离了线条对物象的从属地位,将其还原为具有独立生命力的艺术语言。在运笔过程中,线条的提按转折不再服务于客观再现,而是成为心性的直接投射——枯笔的苍劲、润笔的流动、颤笔的涩滞,皆成为情感节奏的视觉化呈现。这种对线条自律性的强调,暗合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终极追求,却又在当代语境中赋予其新的维度:当西方现代主义以解构性思维颠覆传统造型体系时,王来文选择了在东方美学框架内进行重构,让线条从“应物象形”的工具转化为“澄怀味象”的媒介。
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对“书写性”的深度开掘。王来文将书法的笔法体系融入白描创作,使每一根线条都成为书法艺术的延伸。他笔下的线条不再是光滑匀整的轮廓线,而是充满书写痕迹的生命体——起笔的藏露、行笔的疾徐、收笔的虚实,构成了线条的时间性维度。这种“以书入画”的实践,不仅延续了文人画的笔墨传统,更在当代艺术中重建了“线条”作为文化基因的独特性。当数字技术使图像生产变得便捷而均质时,王来文的线条保留了手工书写的温度,成为对抗图像异化的精神阵地。
二、地域文脉的现代性转译:闽派白描的当代显影
任何艺术创新都无法脱离文化根系的滋养。王来文的白描艺术深深植根于福建地域文化的土壤。福建白描传统可追溯至宋代,陈容画龙的“以线立骨”、明代吴彬人物画的奇崛线条、清代上官周《晚笑堂画传》的简洁刚劲,及至近现代陈子奋融合金石气的“铁线描”,形成了“闽人尚线”的独特审美传统。王来文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文脉的现代性潜力,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新的动力。
他的突破在于打破了地域传统的封闭性,以开放的视野进行创造性转化。一方面,他继承了闽派白描“以线为魂”的核心精神,强化线条的力度与质感,使作品呈现出刚健雄强的气质;另一方面,他引入现代构成意识,在构图上突破传统白描的平铺直叙,通过线条的疏密、曲直、虚实对比,构建起具有现代视觉张力的画面结构。这种“以传统为体,以现代为用”的策略,使闽派白描从地域风格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语言。
在材料与工具的选择上,王来文也体现出对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他摒弃了传统白描惯用的熟宣与狼毫,转而采用生宣与兼毫,利用生宣的洇渗特性,让线条在运行中自然产生枯润变化,既保留了闽派线条的刚劲,又赋予其水墨氤氲的意趣。这种材料创新看似细微,实则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诠释——当传统工具无法承载新的审美体验时,突破材料的限制便成为必然选择。
三、白描的当代性:在纯粹与开放之间
王来文的白描艺术之所以具有启示意义,在于他成功解决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两大难题:纯粹性与开放性的平衡。在一个追求“多元融合”的时代,他选择以白描这种看似单一的形式进行深度探索,通过剥离色彩、晕染等附加元素,将艺术语言简化为线条与墨色的对话。这种“做减法”的勇气,使白描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线条的质量、节奏、韵律成为评判作品的核心标准,从而在纷繁的当代艺术中确立了独特的美学坐标。
但这种纯粹性并非封闭的自我重复,而是建立在开放的艺术视野之上。王来文的线条既蕴含着传统书画的基因,又暗含现代抽象艺术的形式美感。他对线条构成关系的经营,对空白意境的营造,都体现出对现代视觉规律的深刻理解。这种将东方写意精神与现代形式美相结合的实践,使白描超越了传统程式,成为能够与当代人对话的艺术语言。当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强调行动绘画的即时性时,王来文的线条却在书写性中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这种差异恰恰构成了其艺术的独特价值。
从更宏观的文化语境来看,王来文的白描创作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自觉建构。在西方艺术体系占据话语权的当下,他以线条为媒介,重新诠释东方美学的核心范畴——“骨法用笔”“气韵生动”,使白描成为具有国际对话能力的艺术形式。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基于文化根性的创造性表达:当线条不仅是造型手段,更是文化精神的象征时,白描艺术便获得了跨越地域与时代的生命力。
结语:线条作为一种文化宣言
王来文的白描艺术,本质上是一份关于文化根性的宣言。在图像狂欢的时代,他以线条的纯粹性对抗视觉的碎片化,以地域文脉的现代转化回应全球化的同质化,以书写性的坚守维护手工艺术的精神价值。他的作品或许没有炫目的色彩与复杂的图式,却在极简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每一根线条都是对传统的重新激活,每一次勾勒都是对当代的真诚回应。这种超越具体作品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绝佳样本: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新方式。王来文的探索告诉我们,当艺术回归到对本质语言的深度开掘时,传统便不再是束缚,而是无尽的灵感源泉。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白描艺术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一个时代对文化自觉的集体追寻。
(文/Deepseek)
艺术家简介
王来文,画家,文化学人。福建漳州人。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教育部首届中国画博士课程班进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长期担任全国美术展组委会委员、评委,福建省美术大展评委会主任,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百花文艺奖总评委等职。曾担任厦门大学兼职教授,福建师大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