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帖子,有名校生因抑郁症从985退学了。
他反问自己:“我是不是最失败的大学生?”
图片来源:小红书@四级北风(退学重启版
也能理解他的自问,毕竟在旁观者看来,好不容易考上名校没坚持到最后太可惜了,就像有网友说“如果我考上了985,那我躺也要躺到毕业。”
不过这些年,从名校退学的学生也并不少。
参与人数10W+的豆瓣小组“真的需要文凭吗”中,就有不少名校生分享自己的退学经历。
可能有旁观者不理解,但对于退学的他们来说:
经验是普遍的,感受却是具体的,当压力真正放到自己身上时,放弃,就成了他们无可奈何却又不由自主的选择。
1
从延毕到退学
是一场持续性消耗后的不得已
有网友也曾心想,不管怎么样,把毕业证拿到应该不难吧,大不了忍忍就过去了。
但没想到,最后,自己也成为了退学大军里的一员。
当然,有了退学的念头,立马就有勇气交上退学申请书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经历从延毕到退学这一痛苦的过程。
图源网络
NO.1
越回避,越不想面对
对于退学生们,最初,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陷入内耗。
比如进入名校之后,卷绩点、卷论文、卷竞赛,自己在同辈压力下,曾经的优势不再那么突出了。
有网友分享,一开始只是写不出论文、完不成项目、挂科太多,以及听到科研相关就会害怕,但压力的惯性总是随着时间累积,越回避,越不想面对。
于是,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事情朝着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向崩坏了。
她整日把自己丢在床上,刷着大量无意义的碎片信息,直到眼睛酸痛。一连半个月,甚至都没有打开过电脑,把自己置于一种有意的挥霍中。
网络上有一个词很准确地形容了这个状态——“静态焦虑”:
表面上看起来若无其事拿着个手机划来划去,好似松弛感拉满了,其实心里堆了一座山的事情没做,焦虑到感觉人要烧焦了,风平浪静的水面下是一场即将到来的情绪海啸。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论文ddl越来越接近,她突然意识到,这段时间里自己的进度完全没有推进,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突然什么都做不到了。
好像过往的人生经验完全失效了一般,明明以前是他人眼中学习全然不费力的佼佼者,可是自己对写论文这件事情就是提不起力气。
NO.2
数次挣扎之后,接受了退学的事实
但潜意识里“一定要毕业”的信念,依然让她:
想放弃,却又不敢完全放弃,一边本能地想要离开,一边理智又告诉自己不能走。于是在延毕一年之后,她又突然有了力气,尝试毕业。
重新联系导师,重新打开论文,一切都似乎有了重启的可能,然而同样不知道在哪一刻,一切又都戛然而止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鱼仔Iris
“为了毕业这件事,我好像总是在努力积攒能量,但这个能量非常有限,遇到一点点障碍就会瞬间清零。我一下被打回原形,只能缩回到那个安全的壳里,慢慢修复自己。”
于是,尝试毕业,成为了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慢性伤害。
她在数次挣扎之后,逐渐接受了自己再也没有力气去毕业这个事实。
退学,成为了摆在她面前的唯一选择。
图片来源:小红书@马孔多正在下雨
NO.3
更多的,是无能为力
和她一样,在社会普遍的“顺利读完、最后找到好工作”的成功叙事背后,是更多个尝试完成学业却无能为力的故事。
在进入大学以前,他们无疑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在过往的学习经验里,从容且自信的面对一切学业上的困难。
但经验在人生的某一刻突然失灵了,或许是因为无法兼顾科研与工作实习,或许是因为严苛的学术环境和同辈的压力,也或许只是因为在拼搏了这么多年后突然感到疲惫。
当退学后无尽的内耗逐渐演变成了疾病,有网友被诊断出了抑郁症。
拿到结果的那一刻,她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过,相反,她甚至觉得有些庆幸。
因为这似乎就是她在等待的那个上一阶段人生的句号,她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向自己、向父母解释退学——
不是因为坚持不下去的懦弱,而是因为疾病带来的不得已。
而对于这些名校生来说,从延毕到退学,是长时间的挣扎,更是一场持续消耗后的不得已选择。
2
从名校退学之后
陷入内耗、逐渐和解
退学之后,他们也并不像有些帖子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每一个退学生都要经历漫长的内耗,似乎只有勇敢迈过,才能看到未来的曙光。
而内耗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那种“再怎么都要毕业”的社会观念影响。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延毕、退学”,更多的建议是告诉你“无论多困难,都不要随意退学”,读书最起码得有个结果,毕竟,来都来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35岁退休哥
在普遍社会观念里,没有毕业是一件可以和“失败”画等号的事情,如果连毕业这种最基础的事情都完不成,那还能做到什么呢?
以及,为什么不多坚持一下?为什么连这么点苦都吃不了呢?
同时,在“再怎么都不能退学”的观念上,还承载着诸多功利的“沉没成本”。
退学之后,简历上这几年的空窗期该怎么解释?没有毕业证,要怎么去找工作呢?失去了应届生身份还能找到好工作吗?
沉没成本加诸之下,退学成了他人口中不划算、没有性价比、一定会后悔的选择。
也正是对上述原因的在意,退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长期的内耗。
在从小到大“每一步都很关键”的教育里,他们开始担忧,是不是真的一步没跟上,人生就完了?
甚至会产生一种自毁的念头,既然人生卷子已经错了一道题,那就整张卷子都不要做好了。
因为始终没毕业,怕被问起,他们有意无意地和曾经的朋友、同学都断了联系,不再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日常,也不再去结交新的朋友。
他们中有人也始终不敢告诉父母自己退学了,哪怕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
当下的他们深信,因为退学,自己已然成为了“失败”的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趣多多
所以即使退学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久到自己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开启了新的生活:
它依旧在那里,回避不了,也摆脱不了,就像心里长了一根刺,一直拔不出来,永远无法和自己和解。
有网友分享,退学一年后,尽管自己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每当工作中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就会忍不住去想那张没有拿到的毕业证。
“那种痛苦夹杂着后悔,我不断责骂自己,如果当初按时毕业,就不需要出现在这里,这是我做错事的代价。”
当然,也有人从退学这件事情中慢慢解脱出来,和自己和解。
有人在和导师的交流中逐渐悟出了“退学会是你的人生污点,也可能是转折点。”
他们把自己的故事分享到网上的社群中,希望能在诉说中寻找到自愈,也希望能治愈他人。
图片来源:微博研究生退学小组
不过哪怕是在网上分享自己退学的经历,也会在文字最后加上“不推荐”。
图片来源:小红书@二十二岁半
毕竟退学这条路,并不好走。虽然说“不破不立”,但只有真正走过,才知道会不会后悔。
3
我们需要对多样的选择
更加包容
在退学生个体之外,我们需要看到的是:
“再怎么样都不能退学”“从一而终的完成学业”等观念其实是社会建构的。
所以在个体之外,如何从社会、家庭、学校层面为退学的名校生松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社会需要有一种对个体包容的评价体系,不以一张名校毕业证来衡量人,同时给予每一个个体选择休息和放弃的空间,换句话说,我们的人生需要更多的容错率。
同样,无论是休学、延毕、还是退学,都只不过是人生一个阶段的选择,不必将其赋予“失败”和“错误”的价值判断。
我们的社会应该对这些多元的选择给予更多包容。就这一点来看,国外的大学提供了不少经验:
“可能在我们多数国人的眼里,休学是不得已的选择,其实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休学作为学生众多权利中的一种,是非常常见且普遍的。
这是你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在状态好的时候强来上学,状态不好的时候休息积蓄能量。也可以因为中间找到了实习,实践一段以便于毕业后更好找正式工作。”
图片来源:小红书@周栖梧
正因为休学不意味着失败,社会对休学有足够的宽容度,所以很多学生会在自己状态不好或是有别的计划时选择休学,之后仍然能重新继续自己的学业。
而当选择“暂停”成为了再正常不过的事之后,退学,也就不那么必要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立马找到人生方向,走一些弯路,经历一些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
而如何为这些“试错”保驾护航,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最后,想和大家说:
人生的容错率真的比我们想象的高一点、再高一点。
个体有很大的潜能,可以不断地突破自我,伸向更广阔、更深远的世界。
所以当过往的经验失效了,当问题变得复杂,当产生无力感的时候:
不妨把“构建出真正的自己”当作生命的主体去重视。
参考资料:
[1]三联生活周刊|一个“东亚小孩”放弃了毕业证之后
[2]中国青年研究|名校生退学现象的分析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