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江南三千里,家国情怀六百年。屯堡文化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与生俱来的文化血脉,蕴含着“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六百年光阴流转,生活在安顺的屯堡人将江南的温婉与黔地的坚韧编织成独特的文化密码。地戏的锣鼓声在群山间回荡,古老的地戏面具下,是年轻的面庞在演绎着新的故事。在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双重命题下,屯堡人用创新的方式讲述着古老的传说,让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生。
政策引领,文化保护传承根基稳固
春日里,走进安顺各屯堡村寨,沿着青石板路前行,飞檐下的雕花窗棂与石头寨墙私语着旧时光,六百年前江淮故地的风物神韵在石缝光影里悄然流转。
百堂地戏巡游
屯堡文化如何在现代化浪潮中守住根脉?政策保障与顶层设计的精准发力,正是激活六百年文化基因的关键支撑。
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处长韦朝府介绍,近年来,安顺市高度重视屯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依托《贵州省屯堡文化保护利用整体规划》等方案的出台实施,不仅汇聚专家学者,成立安顺市屯堡文化学会等学术团体,深入开展屯堡文化资源普查调查,争取省级文物经费80万元,对300余个屯堡村寨进行细致调查。并且成立了“四普”工作专班,修订《贵州省安顺屯堡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大明屯堡旅游度假区建设方案》等。同时,我市还积极开设屯堡讲堂强化理论阐释,收集整理出版“屯堡文丛”,进一步推动屯堡文化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
屯堡古村落——云山屯
非遗传承是屯堡文化永续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安顺多维度推进屯堡文化振兴:积极实施屯堡文化复兴计划、非遗传承人申报和培训计划;打造安顺古城屯堡文化一条街和天龙屯堡文化长廊工程;编写《屯堡少儿地戏读本》,通过儿童非遗培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带动屯堡少儿地戏开展巡演,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等等。
“我们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全面提升保护传承水平中实现创新发展。”韦朝府说,安顺还积极推进屯堡文化数据库建设工作,运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开发性保护与利用。
创新驱动,非遗焕发时代活力
屯堡服饰以“凤阳汉装”闻名,妇女的头饰、大袖长袍和绣花鞋极具辨识度。然而,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复杂,与现代审美不同,年轻一代传承动力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非遗传承人积极探索改良技艺。
凌雨身穿屯堡旗袍参加文博会
“如何在保留凤阳汉装元素的同时,让年轻人日常也愿意穿屯堡服饰?”屯堡服饰青年传承人凌雨说,她最终将解题点放在了旗袍上。
在第五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凌雨带着精心制作的凤阳汉装和屯堡旗袍惊艳亮相,一件件承载着历史沉淀与现代创新的屯堡旗袍,大获好评。
近年来,安顺积极推动屯堡文化在新时代浪潮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场景,以创新的技艺与传播方式激活非遗生命力。
安顺地戏《封神演义之哪吒闹海》亮相贵阳越界影城
在热门“打卡点”贵阳越界影城,安顺地戏团队带着经典剧目《封神演义之哪吒闹海》与正在热映的电影《哪吒2》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同框”;在安顺经开区神骏大剧院,史诗歌舞类剧目《大明屯堡》常态化上演,再现明朝军队从奉旨南征,到远离故土戍边屯垦、扎根贵州的过程;徐霞客系列短视频《徐霞客的安顺奇缘》、纪录片《家国屯堡》等影视作品,深入挖掘屯堡文化内涵,拓宽传播渠道,一系列创新实践成果丰硕。
为让屯堡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安顺在文化创意领域也持续发力,积极打造系列屯堡文创产品。工作人员深入挖掘屯堡地戏、凤阳汉装等特色文化元素,将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相融合,精心塑造了卡通人物形象“安安”和“顺顺”、“西西”和“秀秀”,并推出21个趣味盎然的原创“地戏表情包”,生动展现出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
地戏展演
而如何让屯堡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安顺积极推进屯堡文化从“地域性展演”到“全球化表达”。
“屯堡文化的宣传逐渐地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覆盖。”韦朝府介绍,“线上”,依托主流媒体策划系列深度报道,依托新媒体平台策划旅游推介内容。“线下”,依托重要节点策划本地系列文化传播活动,积极组织屯堡文化团队参加文化博览会、旅游交易会、“屯堡文化专场”招商会以及省外展演等各类活动,在吸收各地文化精华,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屯堡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安顺的精心规划和有力推动下,屯堡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姿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融合发展,文旅产业释放强劲活力
在天龙屯堡的演武堂里,喝一口大碗茶,观一场安顺地戏,被游客当成是到安顺天龙屯堡旅游必打卡的项目之一。
“看着演员们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好像被拉回金戈铁马的战场。”来自河南濮阳的游客杨战峰拿着手机不停拍下每一幕,他还惊叹屯堡建筑、屯堡服饰的保存完好程度,希望更多人能来到屯堡村寨,深入了解屯堡的历史和文化。
安顺旅游集团大明屯堡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郑菊介绍,近年来,天龙屯堡景区充分挖掘屯堡文化资源,打造了多个屯堡文化非遗体验空间,涵盖地戏教学、面具雕刻、绣花鞋刺绣、屯堡美食制作等项目,游客可以亲身参与,感受屯堡文化的魅力。
天龙屯堡景区
“为了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我们还积极完善景区的区域划分,逐步打造民屯、军屯、商屯区域。”郑菊说,景区还设置打造了13块文化介绍牌和历史文化长廊,详细介绍屯堡600年演变历程和发展,新增智慧导览屏,更换288块文化标识牌等,让游客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推进屯堡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好古村落的石屋古巷等人文景观是前提。
“在屯堡景区,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屯堡文化,屯堡建筑正是屯堡文化最直观的展示。”韦朝府告诉记者,近年来,为全力推进景区提质升级,我市秉承“修旧如旧”的理念,从建筑修缮、设施完善、业态丰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
山清水秀本寨村
走进西秀区七眼桥镇本寨村,这是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军屯村寨。结构坚固的寨门,鳞次栉比的高宅大院,以及攻防相宜的碉楼建筑,处处展现出战争防御的鲜明特征。
本寨村党支部书记金柏益介绍,本寨村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积极搭建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融合发展,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
韦朝府介绍,一直以来,安顺积极挖掘各种屯堡文化元素,与亲子、研学、节俗、美食、生态田园等要素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和研学站点。通过推出“屯堡·家国六百年”游学线路,实现“研”与“学”、“文”与“旅”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推动资源整合,打造“屯堡文化体验带”,并与黄果树、龙宫形成“黄龙屯格”联动格局。完善屯堡文化保护体系,推动景区提质升级,打造“大明屯堡国际旅游度假区”,形成“一城三核四区五带”全域旅游格局。
踏入“21℃的城市”安顺,漫步屯堡街巷小道,江淮余韵的民居错落其间,身着凤阳汉装的妇女往来穿梭,听着江淮苏皖口音,感受着古老而鲜活的“明朝掠影”。作为展示明代风华的文化宝库,屯堡不仅保存了600多年前的生活印记,更将这份厚重历史融入文旅产业,深挖文化基因,打造出极具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成为安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名片,为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安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