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人,讲故事,搞运营
上周五,我们“悄悄”办了一次粉丝见面会和旅居云南沙龙,这是云财财成立两年来的第一次线下聚会。
之所以说“悄悄”,是因为没在公众号、视频等平台上宣布,就在粉丝群里发起报名,人就超了很多。怕场地坐不下,怠慢大家,不得不提前关闭报名通道。
那天,大家的心情都非常冲动。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分享的几位嘉宾都有一身的实操经验和艺术细菌。
在他们的手笔之下,一个个被闲置的乡村和项目均换了人间,也让大家看到,大热的云南乡村旅居中,不只有一个土瓜冲,而是百花齐放。3个小时的时间,他们用具体的案例和作品,充分呈现并讲述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云南乡村旅居的命门在哪?
为了尽可能还原现场,我们采用实录的方式,把几位嘉宾的讲述要点放给大家看。
1
段秋骏
优壹文旅董事长,深耕乡村文旅、乡村振兴10年,服务50多个乡村文旅项目,代表性作品有弥勒可邑小镇、个旧梨源哨冲、电影《无问西东》的取景地阿者科村、大理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马关鞍马湖田园综合体,以及景东县山冲村“灵芝+康养”农文旅项目等等。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乡村文旅一定是因地制宜的,很难简单复制。
优壹文旅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以运营先行”的城乡文旅全过程运营商,模式是以“O(运营)+EPC(设计、采购、施工)”为主的模式,前面再加F(融资),后面再加D(科技)。文旅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非常讲究跨界资源的整合。
云南现在在打造很多旅居村,但前几天在一个会上,有领导提醒我们要关注几个点:
一是在做旅居的同时,一定不要“村村都冒烟”,也就是同质化的复制,更多要在意人文的梳理和挖掘;二是一定要联动云南的物产风物,因为乡村离不开产业;三是联农带农,乡村振兴一定不是一个纯商业行为。
我们做过大量关于云南乡村的调研,这里讲一讲:
为什么要运营先行。
过去在很长一个阶段(的乡村打造)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怎么样去设计和建设,但没有考虑到运营。这样的结果就是:模式照搬、盲目运营、面子工程、贪大求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运营先行。
那么,到底怎么运营?是不是招商?是不是物管?我认为,传统的城市商业运营,是一个狭义概念的运营。只从商业思维出发,考虑怎么赚钱就好。但乡村运营的面会更广。
除了商业的运营思维之外,还必须要考虑如何盘活闲置资产、如何带动返乡的创业就业、如何改变老百姓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联农带农。
所以这些年我们自己的总结是:运营先行、高位谋划、分步实施、点状爆破和持续推动。
我们最早从民宿起步涉足乡村。比如元阳的阿者科村,当时是跟上海乡伴一起合作的项目,这些年在大家的共同推广下,已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乡村。以此为始,早期我们在大理和澄江做了几十个民宿。
但后来发现,在乡村文旅里面,民宿只是一个点,还需要更多的业态,比如说手工艺作坊、咖啡店、花店等等。后来我们就进入到2.0版本,就开始做乡村,从一个一个小村子的改造开始做起。
我们做的最大体量的项目应该是大理的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这个项目是163平方公里,从下关一直到上关。其中有三个试点村,因为《去有风的地方》就火了。还有喜洲、弥勒、师宗、屏边、元阳、建水、昆明的乡村等等,但在这些项目里,我们所做的主要还是规划、设计和建设这些偏前期的工作。
到后来,我们发现全国出现大量的特色小镇失败案例,就是建完之后就闲置了。所以,政府和我们都意识到了运营的重要性,这就倒逼我们自己下场去探索做乡村的运营。
这是我们在个旧做的哨冲村。个旧是一个工业城市,它的乡村是没有(旅游)基础的,所以最初我们拒绝了这个项目,但沟通之后,发现可以以点带面来做。
现在,哨冲已连续三年上了央视,我们刚进入时,村集体经济收入极少,2023年收入近700万,2024年单是梨花季,就达到了100万的收入,也成为了红河州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之一。
这个村子就是典型的运营先行。我们最早找到的是个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把一个废弃的小学改造成赖大师的美术馆和工作室。之后结合当地的一个文创公司,做了一个小院子的改造。
之后又利用了一个看着就要垮塌的老屋,改造成哨冲会客厅,引入了当时在个旧比较有名的餐饮企业。这就是运营先行:
先找到人,再根据人的需要去改造。
随后又把村口一个贫困户的宅基地征用过来,建了村口的小市集,门口就变成一个入口的广场。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最开始政府找我们的时候,希望做一个民宿。但民宿是高投入低回报的产品,而且个旧不属于旅游城市,很难有市场。与其花几百万去做一个民宿,不如把它花在刀刃上,通过4个点位的基础改造,就引起了后面一连串好的反应和追加投资。
后期我们不断在植入内容,赖大师带动了很多文化圈的朋友来创作。村子里面很多的软装饰品都不是花钱买的,都是这些艺术家老师自己做的。所以他用很低的成本就为村子的文化进行了赋能,包括产业,我们围绕着梨这个产业做一系列产品开发:
乡村振兴,核心是人才的振兴。
所以我们针对如何去调动激活老百姓的积极性,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之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论,又打造了很多个项目。比如马关鞍马湖田园综合体,一开始只投入了400多万,做了帆船营地,然后以低成本的方式将它引爆,它也成为文山继普者黑之后的另一个旅游目的地。
帆船基地也做了很多活动,包括运动、研学和音乐节之类的活动。前年昆明东川港的项目,也是同样的模式。
马关鞍马湖田园综合体帆船基地
东川格勒镇临港左岸沙滩帆船露营地
后来,我们进入城乡融合阶段,开始介入历史文化街区。比如蒙自南湖边的、全国唯一以西南联大为主题的街区。同样也是运营先行的思路,根据商家的需要和文化的植入,去进行一户一舍的设置,把整条街区的每一个房子做单独的业态定制。引入的第一个业态就是西南联大先锋书店,这是第一个爆破点,也把蒙自推向了国际。然后就是大量地做活动,三年来,大大小小做了200多场。
但在做完城市更新之后,我们又发现一个问题。
有领导问:为什么全省有些乡村振兴示范点,火两年就不火了?
其实核心问题在于,运营企业挣不到钱。因为做乡村运营是需要有情怀的,它的盈利性和城市商业完全不一样。企业挣不到钱,再有情怀也没办法持续下去。所以我们后来又探索出了现在我们在普洱景东做的,叫“三驾马车”的模式。
也就是景东山冲村、新民村菊河、森工局,分别代表产业驱动、森系康养和城市微更新。三个点要联动起来,进行肥瘦搭配。
如果只做第一个农文旅项目,企业很难盈利,那就还要再匹配一个引流项目——无量山森林公园,以漂流为业态,导入大量游客。而城市型配套项目,就来解决人来了之后在哪里吃、哪里住的问题。
好,最后我就总结一下这些年我们的方法论,实践下来在云南是非常有效的。
大家知道,乡村振兴的建设更多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如果只是设计思维和工程思维,那最后的困难会留给运营企业。
因为所有的政府投资现在都有至少3%到5%的回报要求。如果我们把一个小小的咖啡馆投资到300万,那我们的运营方就要为这个300万的3%~5%去兜底,运营难度会非常大。因为这是在乡村,人流量是有限的。这就容易导致有建设、无运营的问题出现。
如果采用“O+EPC”的整体打包模式,就比较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我们提出来一个理念,在乡村建设的当中,一定要有三个东西:
基础要扎实,硬件要简单,场景要精彩。
基础扎实指的是结构安全,比如地下管网、道路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一定要一次到位,避免二次改造;硬件要简单,就是不要去投大资金做大体量的建筑,比如广场和栈道,应该采取轻量化的建设,然后通过场景去营造氛围。
因为乡村的运营有一个特点,它的人群是周边人群。周边人群是反反复复地来,那我就得不断去创新我的场景和更新我的内容,就做到了场景不断进化和更新,才会有不断的人群来参与。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乡村一定要考虑到跟在地老百姓的关系。优壹文旅做了十年,我们对自己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位:我们是乡村振兴的助力者,而不是主导者。一定不是大包大揽,要帮助当地老百姓成为主角:
只有让他们挣到钱,才会持续跟你玩。
2
陈璐
拾翠文旅创始人兼CEO,打造了昆明拾翠民艺公园、翠湖·拾翠滇文化中心、顺城拾翠市集、滇中新区拾翠山谷等代表作。
我们做拾翠有十多年了,也一直在探索,到底怎么做乡村。旅居意味着什么?乡村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你凭什么在这里面做出价值来,我觉得这个是关键。拾翠做了很多乡村的非遗手工艺产品和文创,那我们到底在产业端有没有机会?因为只有产业才能够持续造血:
核心还是运营,才会产生持续的价值。
拾翠的定位是数字新文旅的运营商,通过12年做了9大体系和3大系统,所有的一切都围绕4个字:产业先行。最后那一趴是运营端。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走了好多弯路。
产业端靠什么赚钱?卖东西。我们在宜家、顺城的店,都要靠卖云南的特色产品赚钱。那我觉得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时代,就是新文旅和老文旅的区别。
我觉得云南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点,就是转型——老的东西下去了之后,新的东西没起来,这就是所有人的机会。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老文旅人就是处在观光游时代的人,他们还是挺难的。也就是用景区和资源收点门票,这叫价值传递。未来我们叫新文旅,是价值的创造。你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是情绪的价值,还是拍摄的价值?
然后老文旅是用户非常弱势,根本不用管用户的,资源为王。新文旅一定是建立信任,就是对人的链接、人的信任,所以真诚就非常重要,资源变得很弱势。大家会发现,很多很小众的地方根本没啥资源,但开始被很多人打卡,生生被打活了。这就是新老文旅的本质区别:
流量思维和用户思维。
总结下来,我们认为文旅最重要的是什么?核心就是链接。就是新的文旅消费者关注的不再只是观光打卡,而是走心。
所以传统的景区,包括city walk、度假村都不再满足,因为我经常去杭州和一线城市,我会发现中国真的发展太快了,所有东西很快就变了。原来还流行的city walk现在不流行了,因为它没有那么走心,现在流行治愈。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更深度的链接。
所以为什么我们希望未来在拾翠新的文旅平台上,大家能够在这里发现有意思的IP,去链接人、空间和内容。然后线上线下大家互动,产生内容,感受这种在地生活的美好。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未来文旅的核心。
所以我们在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叫独特IP与旅人和社群,这是一个陌生人在云南的家。我们在做的拾翠山谷,才5个月不到,但链接了大量的主播,他们都很热爱云南,因为云南是个大IP,我们要让他们在这里真的能感受到这一点。
最终要实现的是什么呢?所有的主播,只需要专注做好内容就行,我们来提供好的空间、货源和运营。我们的旅居产品主要不是针对老年人养老,而是希望年轻人来云南放松,还同时把钱赚了。所以一定要把产业带上。
我们接触了大量的主播,流量真的很好,但几乎都很难变现。那是因为没有很强大的供应链团队支撑。而这些恰好拾翠可以完成,这就是底层逻辑。
比如我们会对常驻主播的粉丝量、直播次数和销售量有要求,其他的所有东西由我们来做;对于非常驻的主播,在这里短住或游玩,我们就提供直播间和所有的配套,你来播就好,我也对你没有什么要求和考核。
还有达人主播,你会发现,去我们村子里面的人,每一家都是一个IP,有做香皂的IP,有做竹编的IP。他们喜欢聚集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可以共享摄影师和其他内容。
当然我们还有线下模型,更复杂,涉及到分销和各种结算。能把线上先搞清楚,就已经很OK了。线下就是我们搭平台,让主理人进来之后,我们保底联营,不收租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管理费用。我们的社群主、粉丝来帮你卖东西,讲好分成模式。当然,这是我们的一次新尝试。
我们做了五个月,线上已经做了将近千万的流水。我们认为:
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
拾翠山谷在新发村,离长水机场大概15分钟车程,周边有非常好的物流配套,我们大的云仓也会建在这里。
我们也帮助云南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三农企业,包括非遗的企业做数字化的转型。这次董宇辉来云南,我们应该是地品最多的一家企业,我们做了16个产品进去,比如说手工扎染的头花、发卡、竹编的盘子。在以前,这种大主播不可能为这类非标品带货。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其实我们在一个很好的时代,旧的东西总要去的,新的东西总要来。但是什么东西来,这是我们可以一起去探讨的:
就是你看不看得准这个方向。
总的来说,我们用乡村的场景去链接云南的好物和好生活,然后用乡村的场景去链接全球的IP、达人、主播和社群,这就是我们要去链接的内容。
因为大家真的很喜欢云南。我去省外的时候,大家知道我是云南人,都会抱以特别友善的目光。他们仿佛听到“云南”两个字,就觉得已经去班味儿了,已经很松弛了。所以我觉得大家对云南先天有好感,但是用什么东西去链接大家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在村子里一次性拿下了80多栋闲置房屋,都是自己投资来打造拾翠山谷,并且真正做到了运营前置。
比如我们把一个小的院落改造成了公共直播空间,大量省外博主来了后,太喜欢了。同时我们的产品都会贴上码,这些就是数字化体现。你扫码就会看到整个库存情况,有多少人可以卖多少个,结算佣金是多少,从哪里发货,这些信息都有。
改造前后的公共直播空间
每一件产品上都配码
在乡村里,也不能让主播觉得架个手机就播了,我们还要重视他们的体验。所以我们还打造了很多不同的直播场景,包括在器材上也投了大量的钱,因为画质也直接影响消费购买。我们希望即使在很偏远的乡村,大家通过镜头看到的云南,每一帧都是美和高质量的。
比如其中一个可以看见山景的直播间,我敢说这是所有云南村子里最顶级的直播间。硬件条件是这些顶级主播来到这里的一个重要理由。
在传统电商时代,多是针对大单品、大产能来运作。但现在线上的逻辑变了,大家越来越不需要标品,而是一些独特的东西。所以云南迎来了巨大的机会,就是大家都想卖:
一些独特的、有意思的东西。
像我才从杭州回来,跟“交个朋友”创始人黄贺交流,他们也非常喜欢云南的东西,也接受很多非标品。
云南真的太缺线上人才了。所以我们又在乡村做了很多培训,所有村民都参加我们的短视频拍摄培训,每个人自己都可以开号,宣传自己的家乡,播家里的多肉、衣服和自己绣的鞋等等。你会发现,数字化真的会改变所有的商业模型,而且大量的年轻人愿意回来。
现在很多短视频都是村民自己在剪,自己发。
我们也搭建了很全面的货盘。大家来到这里也不用去云南各个州市找产品,我们都有,预包装的农特、非遗、文创、家居、配饰等等。
总的来说,我们一直在探索通过产业、内容去驱动乡村,而不是纯粹地靠政府。我相信未来会有非常多的模型出来,发掘云南乡村的各种可能性。
3
信王军
艺术改变乡村发起人,先生书院、荒堂的创办者,操盘打造的易门县绿汁小镇刷屏网络。
我在村里待了十年,但我的梦想是进城。因为我认为艺术不仅仅可以改变乡村,还有社区和商业。做艺术做了20多年之后,我一直在研究到底什么是“艺术+商业”,因为很多都失败了,但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反而有更多可能性,也就是:
商业+艺术。
我们的“艺术改变乡村”从发起到今天,已是第11年,但距我的梦想还差一点点——用艺术来激活国家最美工业遗产。我们从村到了一个镇上,希望用这种方式解决一些问题,让一个地区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这是我们去年的最新作品,一个红色的录音机放大100倍,绝对会吸引大量的人来到这儿拍照打卡。但是我们不想看到你拍张照就走人,所以大录音机顶上是一个音乐舞台,内部是一个咖啡馆。
我十年前去到德宏梁河县一个非常偏远的小镇,在那里做了一个先生书院。简单来说,就是希望把优质的文化跟艺术传播到最偏远的地区,这个院子链接了全国非常多优秀的艺术家、音乐人还有作家,又链接了德宏州十多所学校,弥补了六千多人艺术教育的不足。到2016年又加上了一句话:
扎根乡村。
也就是以乡村作为一个基点,通过免费的艺术教育、农副产品的艺术化和乡创的互联网化,来带动各个地区艺术教育的不足以及乡村的产业振兴。一年之后,我们走出了第二步。
第二步就是我们尝试这个,我们先说一下周边有一个小巷子,大家看到这只巨大的铅笔,实际上它是一个电线杆。然后很多人会问成本多少,我们成本就是一个人,然后可能20块钱涂料,一下午就完成了。然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全国最大的2B铅笔”,确实又带火了一个小地方。
我们就发现,艺术确实是可以通过吸引力来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
德宏当地给我们做了一个数据,因为一个院子跟先生书院的艺术项目,超过了2000万人关注到了一座城。后来,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大量的艺术作品,我们就用小朋友们画的画做了一双袜子。在十多年前我们一双袜子一周的销售量超过了30万元。大家仔细看,两只拼到一起是一双。
再后来我们就发现传播的重要性。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叫“‘艺术家’画了一双袜子”,百度的数据超过了3万条,也超过了上千家的媒体主动传播。
十年之后,在去年的泼水节,我去看山上的这些孩子,我说我什么礼物都没有带,这样吧,每个人画一个生日蛋糕,画完之后,你们相不相信我要把你们生日蛋糕变成真的?他们说不相信。
一个月之后,我做了一个3米大的大蛋糕。在他们下课的时候十多个人抬过去了,然后瞬间引爆了全场。关键是这个大蛋糕真的可以吃,之后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上了B站热榜第一,微博热搜第六,还上了抖音的热榜。
到现在2025年了,先生书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一直在更新迭代。后来慢慢我们发现团队的基因中,如果艺术是50%的话,另外50%一定是传播。就像刚刚段总提到了:
你的角色重要,还是村民的角色重要?
我提出艺术改变乡村之后,用了6年的时间,我才发现灵魂原来是乡村,又从文创开始参与到一些农创。
这是德宏梁河县的回龙茶,比较便宜,60到120元一斤。我们在十年前做了个试验,用我画的一幅画做成了邮票,然后做了像一封信的包装,寓意是来自西南边陲茶农的一封信、一个寄托。
我们卖到188一盒,4盒是一斤,意味着价格翻了八九倍。然后卖到了世界各地,一个月的时间也超过1000斤的销售量。所以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一个艺术包装+一个农产品,为这个农产品增值。
我的老家在山东寿光,来云南23年了,真正也算是旅居在云南。别人经常问我是哪里的,我很难回答,因为我的院子确实遍布在德宏、保山、腾冲、大理、楚雄、玉溪。
2019年也想系统化打造一个村子,我们提出了打造云南最有诗意的灯光乡村,希望用艺术的方式来带动一个村子的夜经济。
所以我们先画了这张画,那为什么要画?实际上我特别讨厌墙画,但我们特别擅长死磕,你一定得先打动自己。我们找到了这个村子的小女孩,她拿着相机对准的是村子,是一个指向标的功能。第二个功能,留出的这面白墙,跟大家有个互动。当你站在这里时,这个作品就完成了。
那为什么叫灯光乡村?我个人又特别喜欢诗歌,因为我第一次去到这个乡村的时候,特别昏暗,我就觉得它应该要有灯光,所以我就用诗歌转译成了灯光。就是你除了来到这里,感受到整个乡村是有魅力的,同时也可以来学习,从村口走到村尾,就像从现代诗走到了古代。
我原计划也没想画这张画,因为这张画,《骑自行车的男孩》最早是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艺术家画过。我是源于在村子里每天逛,有一个小朋友叫二猛,骑单车从这经过,我说停,我觉得他就应该留在这面墙上。后来我把它画了之后,我就说二猛很累。
目前已超过10万人坐在这辆自行车上拍过照,也确实带火了一个乡村。2024年公务员考申论的一道题,就提到云南腾冲的帕连村。
大家仔细看,就是很多人来这取钱没取到,“中国人民很行”,后来也被很多人模仿去了。
这是著名诗人俞心樵诗里的一句:在我的祖国,只有你未曾爱过我。有两个人在这研究了很久,后面说,唉这是缅语,看懂了,实际上是我们把一个字体做了一个错位。
这个项目也很穷,就是穷到改造完整个村子,只有十多万的资金。我们花了500块钱租下了一个牛圈,改造完后卖500元一晚上,卖得也特别好。然后我把牛圈改成了牛圈供销社,二楼我们叫艺术圈民宿。我们也给村民做了一个民宿的样板,就是说一定得有艺术家跟设计师的思维做出来的民宿,除了舒适,要让大家有好奇感,大家才想去住。
下面这位是村支书。这个村子确实是一个“三无乡村”:无产业、无特点、无旅游资源。然后我们实在找不到产业,那他家正好是酿酒的,我们就画了这样一张画,后来他自己起名叫网红发哥,发哥菖蒲酒,据说可以缓解痛风,传着传着就传成了治疗痛风,所以卖得也特别好。
下面这个是勐海的一个厕所,我们的理念就是把天移到地下,简称“天下”。很多人去旅游就为了看这个卫生间,以为是游客接待中心。
下面这个作品,是砖头做出来的。我跟领导一起在逛这里的时候,旁边有一个砖厂,领导的思维一般会说,这个砖厂要不要给你移走或者是拆掉?我说不用,咱们把它做成一个砖头博物馆。我以前在北京生活了十年,然后你如果邀请一个北京的艺术家过来,这么一个作品十多万完不成。
然后我就找了一个村民,一天180元工资,我给他买了一个汽车的模型,他砌出墙的样子之后让他打磨,打磨了一个月,算下来不到1万块钱。
这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作品。这是腾冲的玛御谷,董事长跟我说,能不能来改造一下?他说我们这有一个很牛的地方,烤烟房。我说有人来吗?他说没有人来。好吧,那我给你改变功能,把烤烟房改造成两个人的图书馆。
当你走到顶部能看见诗一样的田园生活,我们把楼梯改成了书的形状,然后从顶上看下去,又是一片稻田。后来玛御谷最火的目的地有两个:一个是悬崖酒店,第二个就是两个人的图书馆。太小了,只能两个人走得上去。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书,为什么?省钱。我在云南的村里呆久了之后,发现水泥工特别便宜,我们就是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的墙,又画成了画,只是改变了形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幅墙绘。
现在,我们终于从村里来到乡镇了。我们提出了艺术共创计划,用艺术来激活国家最美工业遗产。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
一群好玩的人,一定会吸引另外一群好玩的人。
这个地方物价特别低,老厂房特别多。然后政府表示诚意,说能不能留下来,我送你一间办公室,这个办公室2万平。太大了,我经常开车进去转一圈,然后又出去了,所以也没法在里边办公。政府后来只用水泥铺了一下地面。
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各种好玩的人,一个杂糅体,一起点了一个篝火,然后一起来了一个复古disco,开启了我们的艺术共创之旅。
当时我们邀请了身边的朋友现场创作,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画布和颜料,现在已经超过二三十个艺术家在这儿创作,我们能给他们的就是吃、喝、住、玩、艺术的材料,留下了二三十幅作品之后,这个空间还没有填满。如果这样的空间在昆明,绝对是极其稀缺的资源。
但我们在绿汁做了一个概念,就是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想去那玩的人,以旅居的方式吸引大家来了之后留下一件作品。你们想象一下,可能两三年之后,它真的就变成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工业遗产美术馆。
我们真正火的录音机是这一个。把里面的空间做成了咖啡馆,第一天试营业的营业额就破万。
但在这个时候,我就提出来一个问题:我们大量的作品都因为有独一无二的创造力,才有了独一无二的传播性。所以我们特别害怕抄袭。先给大家看一看数据,我们第一天试营业消费人群500+,拍照人数2000+,平均每天营业额现在突破了5000+,然后媒体播放量超过了5000万+,带动了一家咖啡馆、六家民宿、十家餐厅、一个复古歌舞厅的发展。然后游客发布的录音机的视频号半天200万+的播放量,甚至带动了钢结构和各地餐车制造业的发展。现在除了云南,反正全国各地都在抄袭。
好玩的来了,吸引了一个年轻人,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过他。
他就发了一条小红书,如何用1万块钱在云南生活,瞬间带来了大量的流量。他完整且详细地记录了在绿汁一天的生活,我们也才发现,原来在绿汁租一套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一年的租金是500到2000元。
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每天早上吃个肉包、喝个豆浆,两块钱搞定。这位年轻人跟我们自己的小红书,引来了非常多的年轻人想低成本地在绿汁生活。
所以我们也觉得,未来绿汁的发展不一定是艺术,因为艺术只是一个药引子,更多的是吸引人来讲好绿汁故事。
2022年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来到乡村开始自持院子,自己做经营。一个破院子,一天可以赚到一年的房租,实际上一天能赚到三年的房租,前提是房租得便宜。
这个“破院子”在大理凤阳邑,就是《去有风的地方》拍摄地。在这部剧没播之前,我听说有这个地方,房东说一年14000元的租金,我立马租下来,三个月之后别人又去租院子是30万起,我邻居的转让费现在是200万起。
我们怎么生存的?简单来说,我们每天晚上点一把火,邀请一个音乐人,邀请一个知识博主过来做一个分享。进门150元一个人,然后我们一天能招到300人。后来我们发现大家都是孤独的,所以让我们一天确实赚到了三年的房租。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昆明四号地铁口美术馆、大理沙溪的“我家”咖啡馆。我们的slogan是“我家很穷,穷得只剩下家”。
我们用了一个方法破局,一个咖啡馆不大,但旁边有3000亩的麦田,然后这个地方没有自然的人流量,然后沙溪只有一种交通工具叫小黄车。
我们请100辆小黄车吃了一个饭,然后让他们赚两笔钱。第一笔钱把客人拉过来,第二笔钱每消费一杯咖啡,他们盈利五块钱。小黄车一天给我们带来300个基础人群的量,后来这个咖啡馆跟绿汁的咖啡馆,给我们一天带来了七八千的收入。
4
方艳
初心传媒集团总经理,深耕党政、园区和乡村在地文化打造多年,在展厅博物馆、文化展陈、品牌管理、三维影视、空间设计多领域有代表作,和很多高校、法院、政府部门、企业、乡村都有合作。
为什么是旅居云南,而不是游云南?世人皆知的云南是什么,是彩云之南,是风花雪月。其实在我们看来,深度旅居时代,真正的云南是一种解药。那么这个解药的配方是什么?它其实是时间、地理以及文化带来的能量。
我清明节的时候去看禄丰的恐龙谷,站在那么多恐龙化石的遗骸面前,我非常震撼。作为一个2025年的人,我仿佛在跟几亿年前的一具骨骼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云南就有很多这样的能量。
过去这些年,虽然我们服务的多是党政和国企,但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去挖掘云南独特的东西,这也是旅居云南里面最有生命力的一个点。
云南是解药,但到底是哪一味,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度和挖掘的地方。
在这里我提了一个公式,也是方法论:讲故事的能力+体验式的设计+传播的裂变。
下面结合我们的几个案例来看一下。
第一个是挖历史。这是我们做的太史村。一开始有领导提出的主题是做二次元,当时我们挺懵的:一个村子怎么做二次元?
后面通过发掘它的历史,发现村名和杨慎有很大的关联。后来我们提出“自在太史,晋宁相见”的内容,通过挖掘他的生平和生活状态,把杨慎的形象做了一些动漫的设计和改造,尽可能和现代生活方式关联起来。
比如说他喜欢喝酒,他喜欢吟诗作对,他喜欢在云南走山走水。这也是我们旅居的一个核心,用古人的一个精神力,来赋能现代村子。
但最后因为一些原因,太史的形象换成了郑和。
但无论怎样,我觉得挖掘历史本身是很有趣的过程。
为什么说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每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内容,只要深度挖掘,就能找到答案。
第二个就是找链接。这里分享一下聂耳文化街区的故事。其实这个街区跟聂耳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有个昆二中,然后电动车停放非常多,我们就去改变这样一个现状。
后来我们找到了昆二中是聂耳的母校这样一个链接。这个留声机是在美辰百货的门口,从立起来的那一天就有很多人去拍照打卡,还有这个小提琴。
另外,我们还把聂耳和田汉当年创作国歌时所住的上海百代小楼的原型,复刻了过来,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憩空间。
这些是讲故事的能力。在乡村旅居里,放大日常的情绪体验:
是年轻人很喜欢的一件事。
在这里我分享两个案例,一个是在给昆明某村做设计时,一位大爷很热情地招呼我们的设计师:小伙子记住我电话,免费找我摘草莓。我们觉得,这种日常的人情化内容,就是吸引点,所以我们把当地人的一些话语拿去做一个呈现。
还有一个改造的项目是在昆都附近的瓦仓巷。这个巷子其实没有太大的特点,但有一家比较有名的咖啡馆。
就因为这样的一家咖啡馆,又结合瓦仓路本身,我们把这里改成了一条咖啡特色街区。因为瓦仓是当时囤粮的地方,我们就把“五谷丰登”这个概念做大,把甲马文化、咖啡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我们做的改造,都是一些低成本的改造。
说完了讲故事,然后就是体验式设计,这是为了让人记住这个地方。具体操作上,我们拒绝景点思维,而是打造生活的小副本。
这里我想分享的是来自西翥街道的白泥塘。我们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整个村子的改造费用是60万,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村子又没什么特色的产业,最关键的是没有钱,有的只是每年春天盛开的梨花。
后来,我们结合了春夏秋冬四个节点去打造了一个公共空间,也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在体验式设计里面,我们认为深度在地化是非常重要的点。这要提到另外一个案例,云南师大的法治教育馆。
我们没有按照传统的法治教育科普的角度来做。我们想到了《无问西东》里,以陈岱孙教授为原型的一个细节。他在讲课的时候,雨打在铁皮瓦上,其实学生听不见他在讲什么,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静坐听雨”四个字。其实陈岱孙先生就来自于西南联大的法商学院,在这里我们把这样的一个教学场景和历史去做了一个融合。
另一个要点是,当年闻一多被刺杀后,西南联大的教授写过一张告诉状,也就是现在的起诉书。因为当时还没有法院这样一个概念。但这些事体现的是,当年法商学院的老师对于法律精神的追求。
其实历史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它有生命力,在影响我们当下的人。
另外,体验式的设计里还有一点是情感的共振。如何让大家能够来了后,再能够把东西带出去,也是旅居里比较重要的一个点。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云南每一个细节,都有不一样的特色。我们特别需要每个团队深入地去挖掘、去感受、去体验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一棵花、一棵草、一棵树:
甚至一根电线杆,都有可能成为文化。
特别鸣谢:万科桂语东方、蔚来汽车、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肆拾玖坊、云南腾药、净垚诺邓火腿、云南山悦集农业、云南益界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财哥建粉丝群了,有兴趣的朋友,请注明“单位-职务-姓名”扫码受邀入群
云财财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