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苏轼聪明: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近日,网上的一条讣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他天资过人,长相阳光帅气,并且成绩优异。
可他却被大家称为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
因为才16岁的他,因为压力繁杂,最终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也都知道,每个青春期的孩子能承受的压力程度也都不一样。
原本以为是他个人问题,可没想到随着孩子父亲发出悼念动态之后一下恍然大悟。
孩子头脑聪慧品行好是“灵童附体”,不运动不爱学习是“魔童”。
总之就是怪天怪地怪他人,这个“黑锅”终究到不了自己头上。
要知道这种事也会有很多,为什么这次的就会引起这么多媒体进行转载呢?
事件回顾
其实在这条讣告的第二句话中,很多人便能看出真相。
那句因个人压力繁杂等原因,在4月1日选择了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哪怕医生已经急忙进行抢救,可还是没有将这条鲜活的生命抢救回来。
在4月5日这天晚上生命完全走向死亡,而我们最不愿听到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件。
明明孩子马上就要长大了,怎么就突然有了这样的结局呢?
而真正让人感到惋惜的便是,原来他从小就学习信息学。
并且才16岁的他便已经拿下了很多专业大奖,成为让家庭和学校最引以为豪的存在。
他为人温柔,真诚善良,品学兼优,在2023年便在一场国家型比赛中拿下了金牌。
倘若他继续按照这样的状态发展下去,绝对能成为“最强大脑”。
可他却还是选择将生命按下了停止键。
因为年龄实在太小,并且也很聪明,于是很多网友纷纷感到惋惜。
而孩子压力大,一方面是来自外在的压力,但还有一种压力肯定与家长有很大关系。
这个答案也在这个男孩父亲的悼念信中得到了证明。
很多人都以为学习好的人肯定生活和家庭会非常美满和谐。
毕竟他们不会一直因为成绩被父母批评责骂,可事实却不是这样。
就像人的心是贪婪的,在得到一定程度的荣誉后,便想要再上一层楼。
在这时“为你好”,还有“比自己一把潜力就出来了”这些话便成为了他们的压力来源。
在这封悼念信中,虽然这位父亲也夸奖了孩子,却也进行了批判。
因为在他的眼中,孩子聪慧过人的本领是“灵童附体的超能力”。
并且对孩子的辛苦只字不提,而是将他之所以能达到这个高度全都归结为是他们的引领。
可是他却没有问过这种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生活模式,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
毕竟在这么小的时候,谁不想肆无忌惮地玩耍享受青春。
生活中的磨难不会因为小时候经历多了,之后就会减少。
而在夸奖之后,这位父亲便提到孩子也有些叛逆,心中的“魔丸”开始萌动。
并且他们也感受到了孩子像是要脱离他们的控制,一切不再以他们预期的进行。
甚至还说孩子和“暴君”一样,粗鲁的对待自己的母亲。
就算再懂事的孩子,也会渴望温暖的亲情和快乐。
越是将孩子逼得紧,在他们的自我意识苏醒之后便越会叛逆万分。
明明引发孩子叛逆的原因那么明显,可是他们还是没有想过从根源上进行解决。
而是想要继续改变孩子的状态,去掉孩子身上的戾气。
并且从他们的话语中,可能很多人也能感受出他们是真的爱孩子。
但却没有用对方法,对于这个也有些难评。
毕竟他们虽然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不懂得该怎么抚养好一个孩子。
可是他们也是从孩子阶段过来的,难道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就那么难吗?
在孩子之后的表现中,能非常清晰地看出这样的生活模式肯定不是他喜欢的。
所以他才想要逃脱,开始展现出他的叛逆,可是在他们的干预下孩子失去了所有的快乐。
再往后也就是他们越希望他做什么,他就越是反着来,开始不爱学习和运动。
而那句“都是在为爸爸妈妈在做”,还有“你也愿意为爸爸妈妈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这两句话只是听着就感觉非常压抑,难道这不是他们将自己的思想灌输在了孩子身上吗?
并且他们也看出了孩子已经非常煎熬,并且也对他们进行很多次暗示。
可他们在这时却说他们就是普通人,给不了孩子需要的世界。
随后还画了个大饼,说他们愿意把命给孩子,可是这有什么用,这确实不是孩子想要的。
在最后一段中,也能看出孩子在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还在还期望着他们能爱自己。
他们知道自己是普通凡人,能力有限,有很多有心无力的事情。
可是他们却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将自己所有的期望全放在孩子身上。
成为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存在,说他们不爱孩子吧,他们从小便对孩子严格教育望子成龙。
说爱孩子吧,这份爱更偏向他们期望的那种,并不是孩子成长中需要的那种。
原本以为悼念信发布之后,会有很多人安慰这位刚失去孩子的父亲。
可没想到评论区却全是批评的声音。
因为早在其中这位父亲多次说到了信竞赛,和孩子自身有多厉害。
可除了这些像是没有其他可以说了,似乎在他们的印象中与孩子只有这类经历。
而才16岁的孩子本可以有很多标签来形容,可却被框在了“竞赛生”的符号下。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都说家是孩子最后的后盾和港湾。
可如果在外面孩子就感到非常有压力,回到家同样也是压力的话,他怎么会开心呢?
可能他真的聪明,稍微严格一点也能接受。
但也需要讲究一个劳逸结合,如果太逼孩子只会适得其反。
当然,只是旁观者都感觉非常惋惜,更何况是失去孩子的他们。
所以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指责,因为他们的心情远比我们更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