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表达出不想上学的情绪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往往会感到困惑与担忧。无论是因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还是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这些情绪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孩子对学校的适应能力,也影响着他们的自信心与心理健康。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孩子的抗拒上学有时源于内心的不安。也许在学校里,他们遭遇了不如意的事情,例如同学之间的冲突,或是学习上的挫折。孩子可能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这些情绪,要么选择沉默,要么通过逃避来应对。此时,我们需要去倾听,试图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或责备。忍耐地倾听,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支持和理解他们的,这样他们才愿意敞开心扉,分享真实的感受。

经历过学校生活的成年人都明白,学校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它也是社交的重要场所。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面对同学、老师,以及竞争激烈的环境,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家长不妨利用家庭活动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社交技能。比如组织一些小型的聚会,邀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孩子懂得如何处理朋友之间的小矛盾,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对于学习上的压力,家长则应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应对。鼓励孩子设定小目标而非追求完美,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比如,每天针对一门科目制定一个小目标,完成后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此时,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个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他们不断的支持和鼓励,比严厉的批评更加有效。即便他们偶尔会遇到挫折,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面对一些极端的情绪,例如恐惧或焦虑,家长要表现出敏感和理解。与其简单的批评孩子胆小,不如尝试去帮他们分析内心的恐惧源于何处。如果孩子害怕上台发言,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家中模拟演讲,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他们的紧张感。当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反复练习后,他们会逐渐对上学中的类似情景产生信心。同时,这也教会了孩子如何面对和克服自己的恐惧。



有时候,孩子的不愿上学还可能是因为学业的单调以及缺乏乐趣。学校的教育方式往往比较传统,难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家长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与学校沟通,共同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方面是,作息与生活方式对孩子情绪的影响。如果孩子晚上睡得很晚,第二天一定会感到疲惫,难以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确保他们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锻炼。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孩子的情绪状态,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每天的学习生活。https://bjzmyj.com/

抗拒上学的情绪可能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有时需要时间去适应。家长在陪伴的过程中,要耐心和坚韧,鼓励孩子从小的成就中获得信心。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这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所面对的困难也各不相同。理解与支持是我们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力量,帮助他们走出情绪低谷,不仅能使他们在学业中取得进步,也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成为更加坚韧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