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个在诗词中满是“家国情怀”的朝代,却因“偏安一隅”被后人诟病。
其实,南宋并非不想收复中原!
从岳飞“直捣黄龙”的壮志,到韩侂胄“开禧北伐”的豪赌,南宋曾发起四次大规模北伐,却全部失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四次“意难平”的北伐故事。
一、岳飞北伐:壮志未酬身先死
时间:1134—1140年
背景:南宋初年,岳飞多次率军北进,试图收复被金朝占领的中原地区。
南宋第一次北伐由名将岳飞主导。他率领岳家军一路北上,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甚至逼近汴京(今开封)。眼看“直捣黄龙”近在眼前,宋高宗赵构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强行召回岳飞。最终,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被害,北伐戛然而止。
结局: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处死,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1141年)。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
二、隆兴北伐:符离溃败,功亏一篑
时间:1163—1164年
背景:宋孝宗即位后意图雪耻,命张浚主持北伐。
宋孝宗是南宋最有抱负的皇帝,他力主北伐,重用主战派张浚。初期宋军连克灵璧、宿州,但副将邵宏渊嫉妒主将李显忠的战功,故意不支援,导致符离之战惨败。主和派趁机反扑,最终签订《隆兴和议》,虽降低了岁币,但北伐彻底失败。
结局:南宋与金签订《隆兴和议》(1164年),改称臣为“叔侄之国”,岁币银、绢各减五万,为二十万两匹。
三、开禧北伐:权臣的豪赌与背叛
时间:1206年
背景:权臣韩侂胄为巩固地位,趁金朝内忧外患之际发动北伐。
权臣韩侂胄为巩固权力,趁金国被蒙古侵扰时发动北伐。初期宋军突袭拿下泗州等地,但很快暴露短板:军队长期缺乏训练,甚至出现“士兵不能披甲”的荒唐现象。更致命的是,四川统帅吴曦为自保,竟投降金国,割让关外四州!最终韩侂胄被政敌刺杀,头颅被送往金国求和。
结局:韩侂胄被刺杀,南宋签订《嘉定和议》(1208年),向金纳贡并称“伯侄之国”。增岁币银、绢各三十万。
四、端平入洛:联蒙灭金,反遭反噬
时间:1234年
背景: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后,试图收复河南故地。
金国被蒙古打得奄奄一息时,宋理宗选择“联蒙灭金”,试图夺回洛阳。然而,蒙古灭金后立即调转枪头攻宋。南宋不仅未收复失地,反而在45年后被蒙古灭亡。这场“胜利”堪称南宋最惨痛的战略失误。
结局:蒙古以南宋“背盟”为由大举南侵,开启长达40余年的宋蒙战争,南宋灭亡。
为何南宋北伐屡战屡败?
1、内部腐败:官员贪腐成风,军费被层层盘剥,甚至士兵饭都吃不饱。
2、战略短视:统治者要么畏战(如高宗),要么投机(如韩侂胄),缺乏长远规划。
3、军事短板:南宋缺战马、少骑兵,平原作战被金国碾压。
4、外敌强大:金国、蒙古正值上升期,而南宋已“重文轻武”百年。
结语
南宋的北伐,像一场悲壮的轮回:始于热血,终于权谋。
它告诉我们:没有内部的团结与革新,再多的“北伐梦”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正如陆游临终所叹:“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份遗憾,终究成了南宋的千年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