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苏区是我党领导的“三大苏区”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受左倾路线影响,各苏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肃反,然而,用贺龙的话来讲:“湘鄂西是搞得最‘左’、损失最惨重的一个”。

湘鄂西苏区的肃反运动,是在地方上和红二军团主力部队中同时开展,领导者是夏曦,他在洪湖大杀特杀几个月,杀了一万多人。

在夏曦之前,邓中夏已经在湘鄂西苏区肃反错杀了很多人,夏曦来了之后,变本加厉,贺龙后来回忆说:

“夏曦白天捉人,夜里杀人。捉人杀人都没有材料根据,都是指名问供,即使在战斗最激烈时依旧搞‘火线肃反’……



夏曦的肃反搞得天怒人怨,以至于1936年2月28日,夏曦在长征途中为了劝说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席大明北上,涉渡七星河中不慎溺水,竟然没人愿意去救他。

湘鄂西的四次肃反下来,导致原本2万多人的红军,剩下了4千多人,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段德昌就是在肃反中被错杀。

段德昌与周逸群(贺龙的入党介绍人,1931年牺牲)贺龙等人共同创建了红二军与湘鄂西根据地,周逸群牺牲后,段德昌成为洪湖苏区的主要领导人。

段德昌是彭德怀元帅的入党介绍人和革命引路人,曾介绍时任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五师一团团长的彭德怀入党。1952年,毛主席亲自为段德昌签发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烈士证书,是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



“有贺不倒,无段不胜”是当时湘鄂西地区流传的一句民谚,段德昌被湘鄂西苏区军民誉为“常胜将军”。段德昌的牺牲让彭老总对贺龙元帅产生了成见。

段德昌与彭老总在北伐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彭老总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发展处于迷茫和困惑的时候,段德昌引领他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介绍他入党。

段德昌与毛主席很早就结识,毛主席非常欣赏有勇有谋的段德昌,两人惺惺相惜,可惜的是,1933年,年仅29岁,被誉为“常胜将军”的段德昌被自己人错杀。

彭老总对贺龙元帅的成见主要是认为,段德昌被错杀时,当时作为段德昌直接上级,同时在湘鄂西军民中威望甚高的贺龙没有尽到“纠错”责任。



彭老总认为,尽管段德昌的牺牲与贺龙并无直接关联,但他当时完全具备挽救段德昌的客观条件。然而,贺龙最终并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来避免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

彭老总不理解贺龙身为与段德昌共同经历战争岁月的老战友,理应采取实际行动解救段德昌,为什么却停留在口头上的同情与慰问。

这种成见后来影响到其他的事情,抗日战争开始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贺龙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也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的结果,更是是统一战线的一种重要方式。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红军改编,颇有微词的人不少,贺龙元帅起初也不理解。鉴于贺龙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流露出不满情绪,这种表现被解读为其过往军阀习气的延续。



本来就对贺龙有成见的彭老总,在贺龙出任120师师长后,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说:

“考虑到贺龙同志存在较为明显的独立倾向,同时在对统一战线的认识上仍有待深化,建议派遣其赴苏联开展系统的学习进修。”

彭老总以这种婉转的形式展现了对贺龙任职的评价和建议,认为特不适合担任120师师长的职务,应该苏联深造学习,提高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思想认识。

贺龙不久后就知道了彭老总的“汇报”,他气得接连吸完两袋旱烟,但并未发表任何意见,保持缄默。



随后,他向组织表态:无论组织做出什么样的安排,他都无条件服从。客观地讲,湘鄂西肃反时,贺龙也是差点自身难保,无法改变任何结果,劝说只会引火烧身,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另外,红军与国民党斗争了10年,很多红军本人都是国民党残酷压迫的受害者,不少红军的亲属更是被国民党残害,可以说,红军不少将士与国民党反动派是有血海深仇。

国共合作是为了民族大义,但是突然接受改变,心理上难以接受也实属正常。贺龙元帅的父亲、大姐、二姐、妹妹、弟弟、弟弟、大女儿都是被反动派残害致死,妹妹和弟弟更是被反动派惨无人道的酷刑害死。

虽有不满,但是贺龙在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着对党忠诚。毛主席高度信任贺龙,继续重用他。贺龙更是不负众望,率120师在抗战期间屡战屡胜,立下了赫赫战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