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众多子女当中,长子毛岸英是最有前途的一个。

这个曾经饱受磨难的青年,在从苏联回到祖国之后,依然不忘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谨记父亲的教诲。



毛主席按照自己方式教育他,令他成为了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牢记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抗美援朝时毅然走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时,毛主席以他最为宽广的胸襟接受了这个悲痛的现实。同时,他也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

毛主席曾经跟自己的子女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执掌政权,她非常溺爱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节节败退,只好向齐国求援。齐国同意出兵,但是要求把长安君送到齐国为质。

赵太后宠溺长安君,不肯质子。赵国的大臣们纷纷劝谏赵太后,没想到反而惹怒了她,说:“谁要是再来劝我,我就把口水吐到他的脸上!”于是,大臣们都不敢再上谏言。



这时,只有一个大臣叫做触龙,要求见赵太后。见到赵太后之后,触龙只字不提质子的事,只是跟她说自己快死了,有个小儿子放心不下,希望赵太后安排个事做,这样自己也能安心。

赵太后听了之后,很奇怪地问道:“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女人更爱。”

赵太后说:“不会吧,依我看,还是女人更加溺爱自己的小儿子。”

触龙却说:“但是在我看来,您应该更爱自己的女儿才对。”

赵太后觉得更加奇怪了,因为她从来没有宠溺过自己的女儿。

这时,触龙接着说:“您女儿出嫁到燕国时,您抱着她痛哭,这可以理解,因为她要嫁到很远的地方去。但是当她到达燕国以后,每当祭祀时,您却祈祷她不要回来。难道您不是希望她能成为燕国的王后,她的孩子能世代为王吗?由此看来,您不是为女儿考虑得更加长远吗?”



赵太后说:“没有。”

触龙接着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赵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

赵太后说:“没听说过。”

触龙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那是因为他们虽然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无所事事。现在老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想让他为国家做出贡献。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您爱他不如爱女儿。”

赵太后听完后,说:“行啊。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

于是触龙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也就出兵化解了赵国的危机。



毛主席为他们讲这样的一则故事,是想要他们不要依靠在父辈的大树下,为人民为国家建功立业,靠着自己的力量立足于社会。

这一点,在他对自己的长子毛岸英的培养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当年毛岸英刚刚从苏联回到祖国的时候,他说话总是有点口吃,那是因为他长期在俄语环境中生活,不太适应用中文讲话。

可是,无论在何时何地,他从来没有在讲话的时候带入俄文,他宁肯慢慢地、结结巴巴地把意思表达清楚,也不会使用俄语,这对他来说很不容易。

如今,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从国外归来的留学生或者华侨,他们操着一口标准的伦敦腔却连自己的母语都说不利索。当他们讲话的时候,遇到无法表达清楚的地方,就会突然插入几个英语单词,令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反而不明白他的意思。

毛岸英跟他们截然不同的做法,正是出于他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他宁肯成为一个结巴,也要讲中文,让别人都能听懂他的意思。从这样的细节,足以体现他的伟大。当然了,这样的口吃也没有持续太久,他很快就找回了说中文的感觉,成为了口齿伶俐的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岸英满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毅然加入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当天彭德怀就给毛主席发来电报,汇报了这一悲痛的消息。

根据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的回忆录记载:

1950年11月25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发来一封电报,除了报告战事以外,重点提到毛岸英不幸牺牲的消息。电报极简短。拿着电报,我的心在颤抖……

稍稍平静下来以后,我拿不准主意,该怎么处理这份电报,毛泽东经受得住这个突然其来的打击吗?



我把电报交给周恩来,他是解决问题的大师,每次遇到难题时,我少不了请教他。周恩来看了电报,他坐在办公桌前,左手扶在前额,半晌才站起身,他低声对我说:“让我考虑考虑,先放一放再报告主席。”

过了些天,彭德怀又给毛泽东发来一电,并提到上次电报中谈到的战事翻译有误。

这一次,我把电报直接给周恩来送去。周恩来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

对岸英后事的处理,彭德怀来电建议,岸英的遗体与在战争中牺牲的其他志愿军官兵的遗体一起埋葬在朝鲜,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多么博大的情怀!让我不禁想起毛主席少年时代写给父亲的那句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就是伟大的毛主席,这就是伟大的毛岸英!

为国身死,我堂堂中华男儿就当如此!

永远忠于我们伟大的国家,永远忠于我们伟大的民族!

让我们继承先辈们的遗志,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奋斗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