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很少有哪项标准,能够像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一样,与众多的劳动者扯上关系。

按照法定工资标准的说法,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的初衷,是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试想一下,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一家三口,妻子带小孩不能上班,丈夫一个人月收入2520元(2025年3月调整后的标准),养活一家人。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样的日子,在这样的地方,过得还是相当艰难的。

为了让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尽可能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这位丈夫通常只有两种选择:掌握并从事一门收入更高的劳动技能,或者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

很多类型的宏观数据表明,跟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相比,延长工作时间是适用范围更广、也更容易实现的方法。

引用某地的传世名言:一天打三份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或者,我们将其修改一下,一天工作24个小时,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写到这里,你一定会发现作者想表达的意义,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其实已经偏离了制定的初衷。

即:当前的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已经无法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

有鉴于此,官方明确表态,2025年内,所有的省份都要调整法定最低工资标准。

从社会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是社会经济正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财富在不同人群间流动的必要条件。

如你所知,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物资极大丰富的时代,物资本身并不重要,物资流通的背后,才是真正的财富。

普通人能够拿出手的,只有自己的劳动时间(大多人所谓的劳动技能根本不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才能带动经济从生产向消费的转型。

理想通常是丰满的,现实又是如何呢?

有位喜欢胡说八道的初中毕业网友甚至说,月薪三千,在他所生活的地方,已经绝迹了(大意如此)。

基于各地的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我们得到全国2800多个区县市的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表揭示了以下信息:

一,月薪低于2000元的区县,共有四种情况:低于1700元的69个,1700元-1799元的284个,1800元-1899元的576个,1900元-1999元的572个。

前述这些区县,合计占到全国区县市数量的52.7%,即全国超过一半的区县市,如果你没有特别的劳动技能,又不想加班的话,你一个月的税前收入不到2000元。

有意思的是,前述这位网友所说的月薪三千的县城,其实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为1700元,想实现这个小目标,一个月得加多少班?

在此大背景之下,但凡有点生活阅历的人,都应该知道: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全员实施五天八小时工作制,需要多少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其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二,月薪在2000元到2300元的,分别是:2000元-2099元436个,2100元-2199元319个,2200元-2299元411个,合计占比40.9%。

也就是说,你如果没有特别的技能,又不想加班,你所在的地区,一个月税前收入能达到2300元,就已经超过全国93.6%的区县市了。

三,其余6.5%的区县市,一个月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可达到2300元以上。除了北京和上海,其余城市的2300元,其实还要扣除五险一金,实际到手的收入,可能只有2000出头。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五天八小时工作制推进的因素中,法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影响力会非常大。

尽快提高全员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并尽可能在一市、一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统一劳动报酬的基本标准,或许更有利社会经济的转型,从制度上帮助低收入人群提高收入水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