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政策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25年1月份,人社部在工作会议上透露:将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一消息立刻引发全民热议。根据初步方案:延迟退休将采取"小步慢走"策略,每年递增几个月,预计需要10-15年的过渡期。而对于延迟退休政策,多数基层体力劳动者持保留意见,而脑力劳动者则表示赞同。
我国之所以要推进延迟退休政策,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中国已经进入到老年龄化社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6亿,占总人口的21.1%。与此同时,养老保险抚养比从2010年的3.05:1下降到2024年的2.37:1。这个趋势如果继续下去,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所缴纳的养老金将不足以赡养数量如此众多的老年人。
第二,我国当前的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岁,女干部55岁,女职工50岁。这个规定是上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人均寿命只有60岁。而随我国经济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国内居民的人均寿命已经到78.2岁。如果再按70年的退休制度,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事实上,现在全球很多国家也都将法定退休年龄延长。
第三,如果我国实行延迟退休,不仅能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压力,还能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数据显示,延迟退休每推迟一年,可减少养老金支出约4000亿元,增加养老保险费收入约6000亿元。同时,若实施延迟退休,预计到2035年可增加劳动力约6300万人,相当于现有劳动人口的8%。
不过,延迟退休也存在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延迟退休会延长老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而如果老职工退不下来,就没办法给年轻人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另一个是,很多基层劳动者,他们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身患各种慢性疾病,精力和体力也大不如前。希望能早点退休。而延迟退休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而为了缓解延迟退休带来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可按“工龄退休”。就是只要工龄满30年,社保缴费满20年,就可以申请退休。对于按“工龄退休”,很多老职工表示欢迎。主要是按“工龄退休”,更加公平公正。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按“工龄退休”只适合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因为,这类人群的从学校毕业到退休,都是在一个单位工作,这样按“工龄退休”就比较容易。但按“工龄退休”并不适合民企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
先来说民企职工,由于经常要更换工作,有时还会失业在家,找不到工作,这类人群很难统计其工龄。而灵活就业人员,有时候连续好几个星期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而有时候几周都找不到事情做。所以,像这二类人群的工龄是很难统计的。
同时,按“工龄退休”还存在着两大弊端:一个是,按“工龄退休”与“延迟退休”相悖。比如,王勇在22岁时,就进入到国企工作。如果按工龄30年就可以退休,那王勇到52岁就可以申请退休,这不符合“延迟退休”的要求。另一个是,对于较晚参加工作的人是一种不公。比如,医生、科研人员等人群,由于读书时间较长,到30多岁才参加工作,如果再按“工龄退休”,则是对这类人群的不公。
而现在最受欢迎的退休政策是,在延迟退休的基础上,再加弹性退休。也就是说,在延迟退休逐步推进的情况下,老职工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提前退休”还是“延迟退休”。这个决定权在个人自己手里,更具有人性化,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举个例子,民企员工老周是1970年1月出生,按照现有的退休制度,他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1岁零4月。假如老周想提前退休,则可以在60岁时提出申请,只要获得当地社保部门的批准,就可以提前退休了。
此外,某国企的财务奚敏,她的法定56岁。而奚敏希望再继续工作几年,而她的弹性退休年龄段则在56岁至59岁之间。需要指出的是,奚敏如果想延迟几年退休,则先提出延退的申请,要经过用人单位,以及当地社保部门审核批推。以上例子说明了,弹性退休可以“向前弹”,也可以“向后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