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药膏,皮肤科很常用,每个人家中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江湖上关于它们的传说也很多,褒贬不一,它们就是激素类药膏。
激素本是人体分泌的一种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物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孩子生长,女性来月经,男性长喉结等都离不开激素的作用,包括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孕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我们口头上常说的激素一般指糖皮质激素。自1952年外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于皮肤科的治疗,许多炎症免疫性皮肤病得到较好控制甚至治愈,与此同时也存在滥用和恐惧的问题,今天跟大家简单聊聊,喜欢的记得点个赞。
强度分级
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首先需要考虑药物强度,只有选择合适强度的药物,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美国采用的是7级法,咱们国内采用的是4级法,即超强效、强效、中效及弱效。
一般长期用药采用中弱效激素,而短期用药选用中强效激素;成人可选用中强效或以上激素,儿童、老人则尽量选用中弱效激素;受损范围广泛可选用中弱效激素,受损范围局限则需选用强效激素。
适应症
激素药膏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用途广泛,可以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汗疱疹、扁平苔藓、天疱疮、白癜风、甚至昆虫叮咬所致轻微刺激等。
(图源网络)
此处就不具体展开了,因为皮肤病种类太多,而且同一种皮肤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也不同。
对于普通人,首先需就诊明确疾病和其严重程度,然后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剂型
虽说都是外用涂抹,但剂型的选择有很多,常用有软膏、乳膏、凝胶、洗剂、泡沫剂。
软膏
软膏主要以水相悬浮于油相的方式构成,润滑效果极佳,可减少水分经表皮流失,具有半封包特性,增加药物吸收,通常能把药物效果发挥至最佳。但因为使用感稍显油腻粘稠,患者接受度和治疗依从性可能比较低。
乳膏
乳膏是20%-50%的水包油半固体乳剂,使用感比软膏好,但药物吸收的作用弱于软膏。
凝胶
凝胶是无色透明的半固体乳剂,接触皮肤后液化,干燥后形成一层不油腻、不沾染的薄膜。凝胶兼具软膏的最佳治疗优势和乳膏的最佳使用感优势,对许多患者都有吸引力。
洗剂
洗剂是药物混悬于或溶于水、乙醇或其他液体的制剂,每次使用前必须摇匀才能获得所需治疗浓度,继而达到预期效果,适用于毛发区域和治疗大面积皮损。
泡沫剂
泡沫剂是在液体膜基质中加压收集的气体泡沫,容易扩散,比其他剂型更易使用,适用于发炎皮肤和头皮皮肤病,不过泡沫剂的价格通常比其他剂型更贵。
剂型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剂型选择不当,疗效可能延迟或不足,有时甚至会加重病情。例如,使用软膏治疗湿性皮损可能导致毛囊炎,因为软膏具有封包作用。
用量和频率
通常1~2次/天,疗程1-2周左右(视病情定疗程),当症状好转后,应该逐渐减量最后停用,可避免反弹性发作。
至于用量,以指尖单位维参考数值:面颈部约需2.5FTU,前胸后背各自需7.0FTU,单侧上肢需3.0FTU,单侧手需1.0FTU,单侧下肢需6.0FTU,单只足需2.0FTU。
滥用或长期使用的危害
在病因不明确的情况下,滥用或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一是可能会掩盖病情,二是会使皮肤产生依赖性,出现很多不良反应。
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潮红、紫癜、色素减退或沉着、多毛等,还可能诱发痤疮样疹、激素诱导的玫瑰痤疮样疹、口周皮炎、毛囊炎、真菌感染等。
但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规范使用,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能将不良反应降至最小。
有一些消字号药膏或者不正规护肤产品可能会偷偷添加激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使用会引起不良反应,大家要注意鉴别。
尽量选择正规渠道的化妆品,药品认准“国药准字号”,不要购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生产日期不全的产品,避免选择三无产品。
还有,凡是宣称快速、强效的护肤品一定不要使用,凡是声称能治疗皮肤病的护肤品也一定要慎用。
目前正规的“医学护肤品”,也只是适合问题皮肤使用,有一定辅助作用,并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最后总结,激素药膏本身是个好东西,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可以成为治疗皮肤病的有力武器。如果自行用药或者滥用,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志忠.外用糖皮质激素效能分级的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09):583-584.
[2]张建中.糖皮质激素的分类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5,32(03):241-247+1.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 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 [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2):73-75.
[4]Beth G Goldstein, MDAdam O Goldstein, MD, MPH,Topical corticosteroids: Use and adverse effects,UpToDate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5年04月07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策划团队〕
策划/编辑:吉娜 审核: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