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建筑常用的材料有土、木、石、砖瓦等。

屋顶的防雨功能主要通过铺瓦来实现。在我国北方地区,出于室内保温的需要,瓦下还需铺上一层厚厚的灰背,以增加屋顶的厚度。南方地区的屋面则大多轻巧,直接在椽子上铺瓦即可。

砖瓦是以黏土为原料,经过泥料处理、成型、干燥、高温焙烧等步骤制作而成的。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制陶业生产出了在今天看来也具有极高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的产品,其中以因坚固而得名的秦代“铅砖”和汉代瓦当最为有名。这些尺寸巨大、纹样精美的建筑构件,反映了当时宫殿建筑的恢宏景象 。“秦砖汉瓦”并不特指“秦代的砖、汉代的瓦”,而是对那一时期拥有高超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力的砖瓦的统称,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中国传统风格的古建筑


瓦是覆盖屋顶用的建筑材料。按制成材料不同,常见的瓦片有用黏土烧制的青瓦,有在宫殿、庙宇等高规格建筑中使用的釉色光润的琉璃瓦等。按形状不同,民居中常用的有板瓦和筒瓦两种。此外,还有用在屋脊端头的脊兽和檐口部位的瓦当、滴水等特殊造型的瓦件。

板瓦瓦面较宽,带有弧度,由筒形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即为整个圆周的 1/4 或 1/6。筒瓦的弧度较大,呈筒状。按瓦片铺设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仰瓦和俯瓦两种。仰瓦凹面向上,又叫底瓦;俯瓦凸面向上,又叫盖瓦。仰瓦在下,俯瓦倒扣在两垄仰瓦之间。最常见的铺瓦方式有合瓦屋面与筒瓦屋面两种。合瓦屋面又叫阴阳瓦、蝴蝶瓦,俯瓦、仰瓦全用板瓦;筒瓦屋面的底瓦用板瓦,盖瓦用筒瓦。



北方部分地区还有一种名为“棋盘心”的屋顶样式,屋面的中下大部分面积不铺瓦片,而是做成灰背或石板瓦,远看就像棋盘一样。

用黏土烧制的砖瓦比石材容易造型,比木材更耐腐蚀,是理想的室外装饰材料。传统建筑的檐下、墀头、山花、屋脊等部位常能见到精美的砖雕构件。


北方的冬天比较寒冷,出于保温的需要,建筑的墙壁、屋顶都比南方厚实很多。北方建筑一般砌实心砖墙,南方则常用空心砖墙。北方建筑的屋顶,檩子上铺草席或木望板,其上再做一层灰浆和泥土混合而成的灰背,称为“苫背”,之后才会铺瓦;南方建筑的屋顶有的会铺一层木望板,有的则连望板都没有,在椽子上直接铺瓦。


瓦和半圆筒状的筒瓦两种。筒瓦屋面使用板瓦做底瓦,筒瓦做盖瓦,可用于王府或官员府邸中,普通民宅的影壁、廊子、垂花门等部位也可使用小号筒瓦。合瓦屋面则广泛用于普通民宅中,底瓦和盖瓦都用板瓦,一正一反排列,因此又叫阴阳瓦(南方称为蝴蝶瓦)。

传统建筑中有“底瓦坐中”、“滴水当心”的说法,即屋面正中心铺的是一趟底瓦。以合瓦屋面为例,瓦瓦前,先找到屋顶中间一趟底瓦和两端底瓦的瓦口位置,再以此为参照,排好其他的瓦口位置,接着把盖瓦的瓦垄位置标记在正脊下的灰背上。

瓦瓦时,先要“开线”,即在应铺的瓦垄位置上方拉一根线绳做标记,以保证瓦垄垂直。铺一层灰或泥,底瓦窄头朝下,瓦头沾灰浆,由下向上依次摆放,大部分瓦采用“压六露四”的密度铺设(上一块瓦盖住下方瓦面的 60%)。铺好底瓦后,要将瓦两侧的泥(灰)抹平,用灰浆“扎缝”塞住底瓦垄间的缝隙。

铺盖瓦的方法与底瓦类似,但盖瓦要宽头朝下、窄头向上摆放。全部铺就后,要清扫瓦垄,在瓦面刷青浆提色。


在河南省巩义市新中镇的新中村,屋面用瓦主要有底瓦、小瓦、檐瓦、筒瓦4种。底瓦一般宽 15 厘米、长 20 厘米,不同窑口出产的瓦片尺寸略有差别;小瓦的长、宽比底瓦各短 2 厘米;檐瓦用在檐口,比底瓦或小瓦多出一块滴水;筒瓦用在正脊和垂脊部位。底瓦、小瓦与檐瓦铺设时都是凹面向上。

先在椽子上方头顶着头铺一层底瓦,再将底瓦瓦面用破灰泥抹平。破灰泥上用“压三露一”的比例铺一层小瓦,即上层小瓦压住下层的 3/4、露出 1/4,瓦少的也可做“压二露一”,小瓦间用白灰与煤末混合调成的灰色灰浆黏合。正脊处的小瓦用正方形的“八砖”压住收头。八砖上铺筒瓦,筒瓦上再做正脊。

主家会在正脊两端的八砖下放文房四宝、小镜子等祈福之物。正脊翘起的端头名为“猫头”。有功名的人家可以在屋顶上做“五脊六兽”的装饰,即 1 条正脊和 4 条垂脊,共 5 条屋脊,正脊两端和垂脊下端共安放 6 个脊兽。



摘自《给孩子讲传统民居》

来源:原点阅读

编辑:4925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