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由中铁十六局承建的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一期)项目顺利通过联合竣工验收,标志着这项承载着中外合作办学使命的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为今年秋季开学投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工后的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一期)项目

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标杆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包含两栋学院楼及配套园区建筑,构成融合科技基因与国际视野的现代化教育地标。设计团队将“滴”“嗒”一短一长两种摩斯电码元素转化为建筑语言,在外立面镌刻“BUPT-QMUL”中英校名符号,搭配装配式建筑技术,实现了科技美学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统一,不仅彰显了北邮的信息科技特色,更昭示着国际化办学理念。

“项目刚上场,团队就面临五大技术难关——在地下,6.3米深基坑与狭窄施工空间形成局促的施工险局;在地上,10米高大跨度模板支撑体系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在工期上,420天要完成包含12个专业系统的复杂施工;在空中,塔吊群塔协同作业统筹协调难;在精度上,装配式框架柱安装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一公司海南片区项目负责人杨海江介绍。

面对挑战,项目团队打出组合拳,确保工程顺利推进。针对深基坑施工难题,他们深入勘察,编制论证专项方案,完善截排水系统,为基坑安全筑牢防线;面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他们科学计算、严格规范,从材料选取到架体搭建,不放过任何细节;为确保项目如期开学,施工中以关键线路为核心,创新采用 “遍地开花、流水穿插” 施工模式,实现各专业高效协同;群塔作业中,精准把控塔吊高差与间距,巧妙协调顶升时序;测量定位时,严格执行三检制度,运用定位器等创新手段,确保施工精准无误。

“团队始终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将精细化管理贯穿全程。”一直潜心于管理创效的项目负责人张墨建说道。施工中,他们秉持绿色建造理念,构建雨水循环系统,实现雨水灌溉绿植;创新应用种植屋面技术,提升建筑景观的同时达成低碳节能。面对前期土地问题、场地狭小、持续雨天等阻碍,团队科学调配资源,严守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底线,以匠心雕琢每一处细节,凭借卓越品质荣获2024年度海南省“建筑施工优质结构工程奖”。


雨水循环灌溉

这座承载教育创新使命的校园,未来将由北京邮电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运营。通过实施“1+1+1”(海南+北京+国际)跨国培养模式,让莘莘学子体验“一校注册、多国学习”的创新教育。项目的建成不仅填补了试验区信息通信领域专业空白,更通过“大共享+小学院”的办学创新,推动形成国际教育资源共享生态圈,也将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又一典范之作。

从蓝图到现实

中铁十六局建设者

用420个日夜的奋战

在南海之滨树起了一座工程丰碑

他们将继续秉持“匠心铸就精品”的理念

奋力书写海南自贸港建设新的篇章

(中铁十六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