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大概在每年公历的4月19日—21日,今年的谷雨节气落在公历的4月20日。

“谷雨”,光听名字,你大体就能知道,这是一个与雨水有关的节气,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的说法。

谷雨到,在南方,意味着降水的增加,气温也进一步回升。在北方,则意味着霜的终结,是“终霜”的标志。



比如读书君所处的广西地区,每年到了清明、谷雨之时,降雨逐渐增加,天气一般也都比较暖和,有些年份这一节气的气温,甚至达到三十度以上。

由于降雨增多,气温回暖,且尚还未达到夏季般的十分炎热,万物经历了漫长的冬天之后,逐渐萌芽,成长,到谷雨之时,更是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周期。

由于节气特殊,在民间,有“谷雨三怕”的说法,这“三怕”指的是什么?又有什么预兆和影响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一起来看看。

一、怕不下雨

农谚常说“清明怕雨,谷雨怕晴”,“清明怕天哭,谷雨怕天木”。“天哭”指的是下雨,“天木”则是指老天爷麻木不仁,不愿意下雨的意思。以上农谚无不强调了谷雨节气时雨水的重要性。



谷雨节气雨水明显增多,这是谷雨节气的自然规律总结,也是谷雨节气的重要标志。而如果谷雨节气不下雨,往往意味着气候的异常。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气候的异常,容易导致对后续的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一如农谚说“谷雨日头照,大旱四十五”,意思就是如果谷雨交节这天出大太阳,那么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都会很少,干旱的天气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灌溉条件相对落后,庄稼人种地极其依赖雨水,依靠天然降水来滋养庄稼。



谷雨时节,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这一时期的降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还能够改善土壤墒情,为作物的后续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谷雨下雨被视为丰年的预兆,一如老话说“谷雨有雨是丰年”,“谷雨有雨,缸中有米;谷雨无雨,水桶挑起”,谷雨不下雨,意味着旱灾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农谚说“谷雨无雨,交回田主”,意思是如果谷雨无雨,意味着庄稼可能歉收。在过去,没有土地的农民们,给地主种地,一旦老天不下雨,田地无法耕种,那么田地只能还回给田主,这往往意味着饥荒和死亡。



二、怕刮风

关于谷雨时节怕刮风的说法,不同地区的农谚有所不同。有的地方说怕刮南风,有的地方则说怕刮西风。这些说法的共同点在于,都预示着谷雨时节刮风,不是好兆头。

以怕刮南风为例,农谚说“谷雨南风起,三伏多暴雨”。意思就是如果谷雨节气的风向,以南风为主,那么按照老祖宗的经验,就预示着到了三伏天之时,暴雨天气可能会比较多。



众所周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此时雨热同期,农作物生长速度非常快。然而,降雨虽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一旦过量,也不是好事。

暴雨多往往意味着强对流天气旺盛,农作物很容易因为受涝、受冰雹而减产。



比如像玉米、水稻、高粱等作物,在遇到暴雨大风天气时,很容易大面积倒伏,这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而怕刮西风的说法,也是与农业生产有关。有句老话说“谷雨遇西风,屋檐新挂帘”,意思是当西风强势来袭时,往往会带来低温寒冷天气,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



三、怕天冷

老话说“清明寒,烂谷秧;谷雨寒,烂禾秧”。谷雨节气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如若依旧寒冷,可能代表整个春季处于寒冷之中,冬季寒凉之气淹没了春季气候特征。

这样的气候现象,不利于农业的生产。一如农谚说“谷雨一刮风,冷到六月中”,意思是如果谷雨节气天气寒冷,那么到了暑天就不会太热。所以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谷雨时节天冷并非好事。

为此,谷雨时节,怕天冷,怕“倒春寒”天气的发生。



都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循环。春季的生尤为重要,它关乎秋收冬藏。谷雨时节,正是多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玉米处于发芽期等。适宜的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如果谷雨时节出现倒春寒天气,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将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为此,农民朋友们极其关注谷雨时节的天气变化,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倒春寒对农作物的影响,比如在农田表面覆盖地膜,覆盖秸秆等有机物,设置烟堆,在农田周围设置防风障等,以此保温保湿,减轻倒春寒的危害。

另外,倒春寒天气,容易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这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和困扰。为此说,谷雨怕天冷。

读书君说

总的来说,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物候、气候等现象来预测天气,指导生活。谷雨节气期间,人们关注气候、自然变化的现象状况,来预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年景的好坏。“谷雨有三怕”的说法,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上而来的。



它是民间老百姓的智慧总结,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天气的过度依赖和关注。如今,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虽然谷雨“三怕”的说法不完全准确,但是这样的经验总结,放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