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7年,一个年轻的邮递员敲响了广东海丰县一户人家的大门,几分钟以后,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便颤颤巍巍地走到了门口。

“老人家,这是您订的杂志,请您签收一下。”邮递员非常有礼貌地弯下身子对面前的这位老人说道。



突然,老人对着邮递员皱了皱眉头,然后缓缓地说道:“小伙子,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可从来没有订过什么杂志啊!”

紧接着,邮递员又仔仔细细地核对了一遍收货单上的信息,他确认自己没有送错包裹,这一份包裹就是送给面前这位老人的。

回家之后,老人将信将疑地拆开了包裹,翻开那本杂志的第一页,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了她的眼帘。

到了这一刻,老人终于确信这本杂志是寄给自己的了,因为那本杂志上着重介绍的对象正是他的儿子黄旭华



黄旭华

那么,身为国家功臣的黄旭华到底还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他又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一切,还要从黄旭华个人的成长经历开始讲起。

志存高远的青年学生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海丰县一个普通的人家,由于黄旭华出生时他的家境尚可,他还有幸在父母的陪伴下读了中学,但突如其来的战争却彻底改变了黄旭华的生活轨迹。

1938年10月,日军抽调大批兵力对我国的广东省发起了入侵行动,那时候,日军为了配合地面部队的进攻,经常会对广东的各个县城发起无差别轰炸。

年纪轻轻的黄旭华目睹了日军轰炸过后的惨状,这让他的心里第一次燃起了科学报国的壮志豪情。



青年时期的黄旭华

当黄旭华后来接受采访时,他曾经动情地说道:

“那时候日本人对我们想轰炸就轰炸,太欺负人了!我当时就决定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学科学拯救国家!”

几年过后,黄旭华果然没有食言。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从此以后,黄旭华的一生便与科学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在听说苏联的科研人员正在全力研制核潜艇之后,我国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核潜艇研制计划,黄旭华等一大批学习造船专业的青年才俊也被分配到了相关的工作组当中。

当时,为了尽快研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全国上下都憋着一口气,甚至就连毛主席也曾经亲自对这项工作作出了指示:“核潜艇,就是花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鼓舞,黄旭华他们立刻开始与时间赛跑,可是,黄旭华他们当时面对的科研环境实在是太过简陋了。

由于核潜艇本身在当时的各个国家里都属于尖端军事科技,各个已经拥有了核潜艇的国家都对相关的消息进行了严密封锁,黄旭华他们起初根本无法获得一丁点技术资料。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黄旭华和同事们想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十分朴素的办法:他们将自己手中所有能够找到的外国技术报纸和期刊杂志都集中起来,而后用放大镜对上面的语句进行逐字逐句地甄别。

因为黄旭华他们相信,只要国外出现了相关的报道和文章,那么中国的研究人员就一定能够从中提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就是靠着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办法,中国的核潜艇研究人员最终还真地完成了对这项工程的原始资料积累。



然而,这对于他们来说还远远不够,甚至连一个开始都算不上。

荒岛上的“科研者”

1965年,黄旭华和其他的核潜艇研究人员被调到了葫芦岛参加工作,当时的葫芦岛还只是一个荒芜的小岛,根本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设施可言。

但黄旭华他们也能够理解,组织上将自己派到这里的目的,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的工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保密,所有的研究人员也才能静下心来做科研。

在随后的几年当中,陆陆续续有同事因为无法忍受闭塞的科研环境选择离开了单位,但黄旭华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在数十年的核潜艇研究生涯当中,黄旭华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一句抱怨的话,更没有对组织上提过过分的要求。

即便他成为了整个研究组的核心专家,他也始终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同吃同住。

由于黄旭华的工作性质特殊,黄旭华的工作任务对妻子和母亲也是严格保密的,而且,黄旭华经常在外面参加工作回不了家,他也无法对妻子明说其中的原因。

久而久之,夫妻俩竟然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默契。

直到退休之后,黄旭华仍然记得自己参加一次核潜艇水下测试时的景象。

当时组织上原本只是要求海军部队的战士们下水测试核潜艇的性能,但黄旭华自己主动要求上舰与战士们一起参加测试。



当着在场的所有人,黄旭华拍着胸脯笑着说道:

“请大家放心,经过我们的计算和测量 这艘潜艇应该是安全的,但我作为总设计师也会跟大家一起下潜,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我就跟大家一起来解决它!”

黄旭华的话音刚落,现场便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因为随着潜艇一起深入海底是一项非常考验体能的工作,黄旭华自己只是一个科研人员,大家都很担心他的身体到底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的颠簸。

但黄旭华最终还是力排众议,坚持要参加潜艇的测试工作,在驶离港口时,黄旭华再次用豪迈的声音对众人说道:

“我是这艘潜艇的总设计师,如果潜艇出了问题当然应该由我来承担!”



于是, 所有人都在潜艇内唱起了雄壮的《志愿军军歌》伴随着歌声,黄旭华也终于克服了自己心中对于潜水最后一丝的恐惧,从始至终,他的双眼都没有离开潜艇的仪表盘。

当潜艇下潜100米的深度时,人们听到潜艇外面传来了一阵非常刺耳的声音。

紧接着,豆大的汗珠便从黄旭华的额头上流了下来。但他依旧保持着镇定的情绪观察着仪表盘。

“大家不要紧张,这是正常的现象,按照我们的设计,潜艇应该还能再往下潜一百米!”

黄旭华一边伸出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出声安慰着自己身边的那些年轻人。



不一会儿,潜艇果然抵达了200米的极限下潜深度,这也意味着黄旭华他们对潜艇的测试工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那一刻,整个潜艇舱内部都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许多战士甚至激动地拥抱在了一起来庆祝这历史性的一刻,再回到岸上之后,黄旭华更是激动地写下了一首诗来纪念这一次难忘的测试工作: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改革开放开始之后,许多的单位听说黄旭华有着丰富的造船经验,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请他出任一些待遇较高的职务,但这些邀请全部都被黄旭华本人给一一拒绝了。

后来,黄旭华终于有机会回到了广东老家,但为了遵守单位的保密要求,他还是对自己以往的工作内容守口如瓶。



当亲戚们劝他回到广东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时黄旭华总是笑而不语,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肩上还有更加沉重的担子。

临别的时候,黄旭华颇为动情地对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说道:

“你们现在过得这么好,我祝贺你们,但是我这个人不眼红,我觉得我还是要走我的独木桥。”

事实上,直到中国的核潜艇被公诸于世的那一刻,黄旭华也没有迎来可以放松的机会,作为一名核潜艇的设计师,黄旭华的人生似乎也与“深潜”两个字紧密绑定在了一起。

“深潜”三十年的国家功臣

根据黄旭华的夫人李世英介绍,自从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所有时光几乎都是在工作桌前度过的。



黄旭华和夫人

有一次,黄旭华一早起来便直奔自己的工作台,当时他竟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脚上的两只鞋已经被穿反了,在如此工作了几十分钟之后,李世英才走到黄旭华的身边帮他调换了鞋子。

如此种种的“小插曲”几乎成为了黄旭华生活当中的常态,因此,在妻子李世英看来黄旭华这位共和国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总是显得有些“痴傻”和可爱。

为了节约平时的工作时间,黄旭华几乎不会主动出门购物,就连剃头刮脸这样的事情也是妻子李世英在家里帮着黄旭华一起完成的。

黄旭华经常对妻子笑着说道:

“别人都说我是国家的功臣,如果我真的有功劳的话,这些功劳里也应该有你的一半。”



平日里,黄旭华会在难得闲下来的时候吹吹口琴,摆弄摆弄自己家中的其他乐器,这些都是他在大学期间培养出来的爱好。

根据黄旭华自己所说,他不仅会吹口琴,还会弹扬琴、拉二胡,而他在音乐方面唯一的一点小缺憾就是看不懂五线谱,这并不影响他在音乐领域的发挥。

新中国成立之前,他曾经和学校的几个同学一起唱着马赛曲去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每次想起那段岁月时黄旭华的心中都会感到热血沸腾。

然而,黄旭华为了新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几乎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他时常会在睡前对妻子李世英感慨着说道:

“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父亲和不称职的丈夫。”



黄旭华夫妻与两个女儿

有一次,黄旭华的女儿因为摔倒住进了医院,妻子李世英怕打扰他的工作便将这件事情偷偷隐瞒了下来,结果,女儿在医院一躺就是九天九夜。

当黄旭华回家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心中瞬间就涌起了一股酸涩的情感,他一边流着泪一边抱起年幼的女儿,作为父亲,他的心中始终怀有愧疚。

后来,黄旭华的父亲因病去世,当时黄旭华因为正在组织研发工作根本走不开,这让他错失了与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最终,也是黄旭华的夫人与家乡父老替他料理了父亲的后事。

在黄旭华父亲的葬礼上,黄旭华的母亲曾经向李世英打听过儿子的近况。

但李世英却强打着精神对婆婆说道:

“妈,您就理解一下他吧,旭华他们都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自古忠孝不能够两全嘛!”



1987年,上海的一家杂志社在他们的刊物里刊载了一篇关于黄旭华的报告文字,出于对黄旭华事迹的敬仰和尊重,杂志社还特意给黄旭华的母亲寄去了一本成品。

当黄旭华的母亲收到装着杂志的包裹后还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她十分确信自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来没有订阅过什么杂志,但在核对完了收件人的信息之后,黄旭华的母亲还是将包裹收了下来。

紧接着,老太太缓缓地打开了那个陌生的包裹,她看到杂志里居然写着自己儿子的名字顿时便明白了一切。

黄旭华的母亲看完介绍儿子事迹的文章之后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她忍不住将家里的其他几个孩子叫到身边,他想让大家再陪他多读几遍这篇文章。



当着家中其他几个孩子的面,黄旭华的母亲一边流泪一边说道:

“孩子们,你们的三哥这些年是去做大事去了,你们可一定要理解他,不要怪他呀!”

“您放心吧,有三哥这样的兄弟是我们的骄傲。”其他的几个孩子也眼泛泪光地对母亲说道。

当时间进入21世纪之后,黄旭华终于得以从第一线的研究岗位上逐步退了下来,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功勋卓著的顶级科学家。

退休之后的黄旭华非常热衷于发掘后进人才,为此他还提议让中国船舶公司设置了一份特殊的奖励基金。

除此之外,黄旭华还向武汉市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捐赠了超过100万元的资金,这些钱都是过去几十年自己和妻子省吃俭用攒出来的,他希望这些资金能够被用于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



2019年,黄旭华因为卓越的功勋被党和国家授予了共和国勋章,当黄旭华带上沉甸甸的勋章时他激动得情难自抑,因为这枚勋章不仅是属于他的,也同样属于那些曾经与他并肩战斗的同事。

如今黄旭华老先生的事迹依然在激励着中国的新一代科学工作者,每当人们回顾黄旭华的事迹时总能为他伟大而无私的精神而动容。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实现崛起和复兴,以黄旭华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为此也付出了很多,而他们也正是和平年代里当之无愧的国家英雄!

参考文献:

1.黄旭华为祖国“深潜”30年 云南教育视界

2.隐姓埋名三十载的“中国核潜艇之父”——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 礼赞功勋

3.国家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国家栋梁 潮人骄傲 特别呈现

4.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 只为深潜献宏谋 人物

今日头条:央视新闻《中国核潜艇之父 “深潜”三十年的黄旭华》

https://www.toutiao.com/video/6503842303524733454/?channel=&source=search_tab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