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个家伙叫王培铸,浙江绍兴人,家里条件特别好,算得上是大富之家。

他爹王穑文是个很厉害的商人,赚了不少钱,特别希望儿子能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给家里争光。

所以从小就花大价钱请老师教他,盼着他能走上仕途。



王培铸脑子挺灵的,对读书也上心,在老师指导下学得不错。21岁那年,他考上了秀才,后来又连着三次乡试都中了举人。

到了31岁,他终于考上了二甲进士。那个时候,31岁中进士不算特别早,但也不晚,挺有前途的。

绍兴这地方文化氛围浓厚,读书人多,他从小就泡在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里,为了科举还拼命学八股文,毕竟考试就看这个。

中了进士,他本来觉得自己能去当官了,家里也挺高兴,结果第二天就出事了。他妈郑氏突然病死了。

清朝有规矩,父母去世得回家守丧三年,他就只能放下当官的念头,赶紧回绍兴守丧。

那三年日子不好过,穿粗布衣服,吃简单饭菜,连酒都不能碰,整个人都得低调着过。三年好不容易熬过去,他想着能回京城干点啥,结果家里又出状况了。

他爹王穑文为了家里能有后,续娶了个叫寿氏的女人当老婆,可惜寿氏没两年也病死了。继母死了,他还得守丧三年。

之后,他爹又娶了个孙氏,结果孙氏也没活多久,又死了,他还得再守三年。没多久,他爹自己也撑不住病死了,他又得为爹守丧。家里接连不断的丧事让他根本喘不过气。



后来,他奶奶杜氏看他爹这边没指望了,就把他过继给了他叔叔王酉俊,想让家族有点延续。可悲催的是,他叔叔的老婆也病死了,他得为这个继母守丧。

接着,他叔叔又娶了个叫木氏的,木氏也没活多久,又死了,他还得守丧。再后来,他叔叔也去世了,他又得为继父守丧。到最后,他奶奶杜氏因为伤心过度也走了,他作为唯一的孙子,还得再守一次丧。

从31岁到55岁,整整24年,他一直在守丧,丧服就没脱下来过。这24年里,他没法出去当官,仕途算是彻底没戏了,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他没抱怨,一直老老实实守着孝道,毕竟那时候孝是大事。



到了55岁,所有丧期总算结束了。他的故事传开了,连京城里的人都知道了,嘉庆皇帝听说后觉得他挺可怜,还特意让他回京当官。可他早就心凉了,不想再趟仕途这摊浑水,干脆回家接着干家族的买卖。

回了绍兴,他开始管家里的黄酒生意。绍兴的黄酒名气大,历史长,他上手后琢磨着怎么把酒做得更好,还把生意做到杭州、苏州,甚至京城去了。

凭着他进士的名头,他跟不少官场的人拉上了关系,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后来他又看上了丝绸这行当,绍兴本来就是丝绸重镇,他投钱进去,请了好手艺的人,做出来的丝绸质量高,卖得远,连国外都有人买。



靠着这些,他家生意越做越大,钱越攒越多。他还不光顾着自己赚钱,经常掏钱修桥铺路,帮穷学生读书,当地人都挺感激他。

他一直活到82岁,家里在他手里成了绍兴数一数二的大户。

王培铸这辈子挺不容易的,刚中进士就碰上家里人一个接一个走,24年都在守丧,仕途没走成,但他没垮掉。后来转去做生意,还干得那么好,真挺厉害的。

他的经历让人觉得,不管多倒霉,只要咬牙撑下去,总能找到自己的路子。

那时候讲究孝道,他守了24年丧,也算是个典型。商人地位虽然不高,但他用自己的本事证明了,只要肯干,一样能翻身。



他这24年丧服没脱的事,放到清朝真挺少见的。清朝对孝道要求特别严,父母去世守三年丧不算啥稀奇事,但像他这样接连八个长辈去世,丧期连着丧期,24年没停过,真没几个人能比。

算下来,他得守八次丧,每次三年,理论上得24年,但实际中间有些丧期是重叠的,比如他爹和继母去世时间挨得近,守丧可以算在一起,所以严格说没满24个三年,但他确实没一天脱下过丧服。

这事听着挺夸张,但想想清朝那时候医疗条件差,人生七十古来稀,家里长辈接连去世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他家境好,人口多,长辈多,碰上这种事概率自然高点。他能熬过来,还把家族生意撑起来,真不容易。



再说他后来的生意,绍兴黄酒和丝绸本来就有基础,他接手后不是光守着老本,而是琢磨怎么做得更好。比如黄酒,他改进了酿酒办法,味道更香,卖得更远。

丝绸也是,他找来好工匠,盯着质量,慢慢就把名声打出去了。他还会用人脉,中进士毕竟不是白考的,那些官场上的朋友帮他打开了不少门路。

他做生意不光为自己,还想着地方上的人。修桥铺路这事听着简单,但那时候没几个有钱人愿意干,他肯花这份心思,说明人品不差。

资助穷学生读书也一样,他自己考过功名,知道读书重要,就愿意拉别人一把。这种事搁在清朝,挺让人敬佩的。



王培铸这人,年轻时运气不好,仕途被丧事耽误了,但后来靠自己硬生生闯出一条路。他没抱怨命运,也没自暴自弃,守完丧就干别的去了。他的故事让人觉得,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只要不认输,总有翻盘的机会。

清朝那会儿,社会风气重文轻商,读书人瞧不上做买卖的,可王培铸不这么想。他中了进士,本来可以走官路,但他最后选了商路,还干得那么出色。

这也说明那时候商人地位虽然低,但实际影响力不小,尤其在江南这种地方,经济发达,商人手里有钱有资源,一样能混得好。



他这辈子,从倒霉进士到大商人,转变挺大的。24年丧服没脱,听着像个笑话,但背后是真苦。他能撑过去,还干出名堂,靠的是脑子和毅力。放到现在看,他这经历也挺励志的,不管多难,总得往前走。

想想他31岁中进士,本来前途亮堂堂,结果一头扎进丧事里,24年没喘口气。换成别人,可能早就崩溃了,但他硬是挺住了。

后来做生意,他也没偷懒,带着家族往前冲,最后活到82岁,家里还成了当地顶尖的大户。这说明啥?人得有韧性,摔倒了爬起来,总能找到出路。



他这24年丧服的事,也让人看到清朝那时候孝道有多重。父母去世守三年,继父母去世也得守,规矩多得让人喘不过气。

他家八个长辈走了,他守了八次丧,时间加起来那么长,真挺罕见的。这也反映了那时候人民脆弱,医疗不行,家里长辈年纪大了,走得快,他家又多灾多难,才弄出这么个局面。

不过他后来的路子也挺有意思。放弃当官,专心做生意,这在当时不算常见。中进士的人大多想着往上爬,他却转头干买卖去了,还干得风生水起。

这说明他看得开,知道仕途没戏,就换条道走。他的选择也挺符合实际,江南那块地方经济强,他家又有底子,做生意比当官更靠谱。



他做黄酒和丝绸,不是光靠运气,是真下了功夫。黄酒改良了做法,丝绸抓住了质量,这都是实打实的本事。

他还知道用自己的人脉,把生意往外推,这点眼光很厉害。绍兴那地方条件好,他抓住了机会,把家族生意推到顶峰。

他晚年那些善事,也挺值得说道。修桥铺路、帮穷学生,这不是随便谁都愿意干的。他有钱之后没光顾着享福,还想着回报乡里,这点在清朝商人里算得上少见。他家后来能成绍兴的大户,跟他这些做法分不开。

王培铸这辈子,算得上是个传奇。倒霉的时候倒霉到家,八个长辈走了,24年丧服没脱,可他没被打倒。

后来做生意,又干得那么好,家族在他手里发扬光大。他这经历告诉大家,人生没啥过不去的坎,只要肯努力,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这故事还有点别的意思。清朝重孝道,他守了24年丧,算是把规矩做到头了。但他后来的路,又证明了商人也能有出息。

这在当时的社会风气里,挺有反差的。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不管是读书还是做买卖,关键是得有本事,有毅力。

总的来说,王培铸这人挺有看头。年轻时倒霉得不行,中年时熬得辛苦,老年时却混得风生水起。

他这24年丧服没脱的事,听着夸张,但真真切切发生了。他能从这么大的打击里走出来,还干出一番事业,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的故事,放到哪朝哪代,都值得拿出来说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