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想用现在学到的技术测量家乡的湖泊变化。”6年前,当来自西北牧区的学生马雪花怯生生地敲开实验室的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栾奎峰从未想到,这会成为一段让他引以为豪的教育历程起点。


4月3日,上海海洋大学举办2025年师德师风建设月启动仪式暨“镜湖之畔”师德沙龙。在交流分享中,栾奎峰动情地讲述了这一故事:入学时没见过无人机等测绘工具的马雪花,为了完成老师们为她定制的课题,坚持每天用旧手机记录实验数据;为监测台风对海岸环境的影响,她冒雨在南汇嘴等实验区域实时观测,浑身湿透但仍坚持采集完最后一组数据;2021年,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站在国家励志奖学金领奖台时坚定地说:“我要守护更多人的山海。”2022年,这名边疆姑娘顺利推免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如今,即将完成学业的她,手握多项国家级荣誉,用自身的蜕变切实讲述着以青春之心立报国之志的成长故事。

“任教10年来,于我而言,最珍贵的成果是培养了21名研究生和40余名经过出海历练的学生。每当收到他们从作业船发来的数据,我都能感受到教育的生命力,正在祖国辽阔海疆生生不息。”栾老师的分享让现场掌声雷动,这场以“向海图强担使命 立德树人守初心”为主题的活动,不仅让上海海洋大学一线教师的育人故事实现了共鸣与交响,更是学校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海洋大学师德师风建设月启动暨“镜湖之畔”师德沙龙举办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为持续涵养高尚师德师风、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指明了方向。上海海洋大学以此为指引,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海大模式”。

在本次师德沙龙中,6位来自海洋科学与生态环境学院的任课教师结合海洋测绘、海洋数据处理、生态环境等专业领域,以“新时代教师的国土安全育人使命”“教育者的生态责任担当”“师德建设赋能海洋人才培养”等主题,探讨如何让师德师风化为“有形之舵”,成为育人实践中“看得见、用得上”的精神坐标。

“在执行海洋科考任务的‘淞航’号上,老师们身先士卒,脏活累活危险活全都抢着做。这种身教胜于言传的师德力量,让学生们懂得了‘科学精神’不仅是实验室里的严谨,更是直面挑战的勇气与担当。”“在生态农场和崇明养殖基地,老师们扎根田间地头,带领学生探索新的生态养殖模式,用躬身力行的朴实作风诠释学术初心。”“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用AI优化浒苔治理方案、用算法模拟台风路径,更要让他们理解技术背后的社会责任,若干年后,或许学生会忘记我的姓名,但依然在用我教授的理念和方法为人处世,那当下的付出和心血就无比值得。”


聘任首批师德师风监督员

不同场景、不同故事的背后,是一线教师们的独家“育人经”,以及对师德内涵的分享与共探。“学校近年来着力打造师德沙龙品牌活动,取校园内‘镜湖’之名,为阶段性展示建设成果汇聚资源、打造平台,在潜移默化中让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一种气质。”据了解,至2025年,“镜湖之畔”师德沙龙已举办十期主题活动,成功培育、发掘了一批师德典范,成为学校师德建设的“推进器”和“记录表”。

“广大教师无私奉献、辛勤付出,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莘莘学子人生航道的引领者,是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潘燕表示,当前,学校正在以机制、教育、监督、激励“四个驱动”为牵引,进一步构建与完善“严师”“强师”“尊师”“惠师”的教师工作体系,“始终与一线教师‘同船’同向同行,让师道匠心在传承中焕发光彩,向海而生,向新而行。”

图片由学校提供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

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