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海健康医学院红十字“博爱申城”志愿服务项目成功举办国际人道法“瑞德十字”模拟体验活动。通过军事司令站、战俘营等八大主题场景的沉浸式角色扮演,70余名师生深度理解了《日内瓦公约》核心精神。活动创新采用“体验式学习+普法教育”,生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高校人道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专业赋能 构建普法新生态】
依托上海市红十字会认证的同伴教育师资团队,项目组历时1个月完成场景开发。八大站点精准对应《日内瓦公约》核心条款:战俘营还原公约第3条"人格尊严保护"条款,炮兵站植入《第一附加议定书》第51条"禁止无差别攻击"原则。此外,全新设立的"国际审判站"通过模拟《罗马规约》第8条战争罪审判程序,直观展现违反国际人道法的法律后果。上海健康医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指导老师贾一丹评价:“这种将公约条款转化为行为准则的体验设计,真正实现了国际法的入脑入心”。
【情境教学 提升人道新认知】
在经专业设计的声光环境中,参与者通过三重维度完成了学习闭环。临床医学院的张同学在战俘营体验后深感触动:“在战俘营中,我被剥夺了权利,像物品一样被驱使,这才真正明白了战俘的绝望。这次体验也让我深刻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应当坚决反对战争,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战俘营的蒙眼审讯以及与国际红十字委员会(ICRC)的交流,让他深刻理解了“战俘人权”的保障意义;在炮兵站,武器合规评估员的即时反馈揭示了无差别攻击的灾难性后果;而国际审判站的模拟量刑环节,则使参与者能够准确指认出违反《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的行为。
【 立足品牌 激发项目新活力】
作为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博爱申城”始终致力于创新人道教育的载体。校红十字会同伴教育中心主任兼项目负责人吴学怡指出:“根据参与者的反馈问卷统计,本次活动的满意度达到了95%以上。在二期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根据大家的反馈进行优化。”目前,该项目正在计划与更多高校开展合作,并已与2所高校取得了联系且达成了合作意向。
来源:上海健康医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