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17日,在越南战俘营关押了5年的美军中校罗伯特·斯特尔姆回到祖国、走下飞机的一幕,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开心的飞奔向他,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
罗伯特·斯特尔姆是个硬汉,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就迷上了飞机。考进美国空军学院后,他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不服输的性格,一路爬到中校。60年代,越南战争打得火热,他被派到前线,开着战斗机执行任务。那时候,危险是他甩不掉的影子。1967年10月27日,他飞去轰炸河内,结果飞机被导弹击中,跳伞逃生后还是被敌军抓了。从那天起,他被关进河内那臭名昭著的监狱,外号“河内希尔顿”。
监狱的日子不是人过的。吃的只有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米汤,偶尔还有发霉的面包,饿得他从75公斤瘦到45公斤。牢房又冷又潮,睡觉都得蜷着身子。看守还经常动手,一次审讯把他胳膊打脱臼,疼得他好几天动不了。可斯特尔姆没崩,他跟同屋的海军飞行员约翰·麦凯恩互相撑着,用敲墙的方式聊几句,靠着对家人的念想熬过来。五年,整整五年,他没放弃过回家的希望。
1973年3月17日,他终于熬出头了。军机落地,他穿着军服走下舷梯,脚踩着美国的土地,心里估计五味杂陈。机场上,妻子洛丽塔带着四个孩子等了好久,看到他下来,一家人立马冲过去抱成一团。大女儿15岁了,哭得稀里哗啦,两个儿子喊着“爸爸”,小女儿死死搂着他脖子。那一刻,所有的苦好像都值了。摄影师维达拍下了这张照片,起名叫《迸发的喜悦》,后来还拿了普利策奖。照片传遍全国,成了战争结束的一个标志。
可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没人想到会这么扎心。第二天早上,洛丽塔把一են的笑脸攒满了一脸,递给斯特尔姆一封信。信是半年前写的,里头写着她在他被俘的五年里,跟他最好的朋友搞上了,还说要离婚,嫁给那家伙。这消息对斯特尔姆来说,比监狱里的毒打还狠。他拼了命撑过五年,脑子里全是老婆孩子的脸,结果等来的却是背叛。最亲的人和最信赖的朋友,双双捅刀子,那种痛没法形容。
刚回来的他还没缓过劲儿,身体虚得不行,心里却更乱。五年战俘营的折磨,让他瘦得皮包骨,胳膊的旧伤一到阴天就疼。可比起这个,家人的背叛更要命。洛丽塔不是什么坏人,但她也没能扛住五年孤单寂寞的日子。至于那个朋友,曾经是斯特尔姆最信任的战友,现在却成了插他一刀的人。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崩溃。
斯特尔姆脑子一片空白,站那儿半天没动静。他想过干脆一走了之,可一想到四个孩子,他又咬牙撑住了。大女儿已经懂事,哭着求他别走,两个儿子还小,懵懵懂懂地拽着他衣角,小女儿抱着他腿不撒手。孩子们啥也没干错,他不能扔下他们不管。
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他跟洛丽塔没啥话可说,家里气氛冷得像冰窟。洛丽塔坚持要走,收拾东西搬去跟那家伙一起过。斯特尔姆没拦,也没吵,默默签了离婚协议。他不想让孩子们夹在中间受罪。房子留给了洛丽塔和孩子,他自己搬出去租了个小公寓,简单得就一张床一个桌子。
可他没垮。每天早起,去基地报到,申请复职。身体虽然差,但脑子还灵。他知道,自己得活下去,给孩子们当个靠得住的老爸。慢慢地,他开始跟孩子们见面,周末带他们吃饭、看电影。大女儿懂事,经常给他打电话,聊聊学校的事儿。两个儿子黏他黏得紧,小女儿老嚷着让他讲战俘营的故事。他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正常点,不想让孩子们担心。
工作上,他也咬牙顶着。空军看他状态不好,先给他安排了个文职岗位。他不挑,能干活就行。身体差归差,经验还在,同事们挺敬重他。过了一年多,他体检稍微好点,又开始飞低强度任务。坐在驾驶舱里,他总算找回点当年的感觉。
至于洛丽塔和那个朋友,后来听说他们结了婚,日子过得还行。斯特尔姆没恨也没怨,提都不提这茬儿。他跟朋友圈彻底断了,怕一碰面就控制不住自己。至于洛丽塔,孩子们的份上,他保持了最基本的礼貌,见面点头就算招呼。
时间长了,他心里那道疤没好全,但至少不流血了。孩子们长大了,大女儿考上大学,两个儿子一个学修车一个当兵,小女儿念高中成绩不错。他没再找对象,觉得自己这辈子够呛能相信谁了。日子平淡,起码稳当,他挺知足。
回头想想,五年战俘营的苦,他扛住了。家里的变故,他也熬过去了。有人说他傻,放着仇不报,有人说他强,换别人早散架了。他自己没啥想法,就是觉得,活着就得往前走,跌倒了爬起来,别回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