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进入第2年之后,国军对解放区的进攻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是全面进攻,而在1947年之后,国军的攻势变为了主攻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那么问题来了,当时中共的解放区那么多,为何国军却偏偏挑选这两个解放区?甚至因而放弃了战略价值更高的东北解放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军的确曾经与我党争夺过东北。比如说,1946年3月,为了争夺东北,国军就派出了27万人,由大将杜聿明统帅,而当时我党也在积极争夺东北,从各大解放区抽调了精锐前往东北,除了11万子弟兵之外,还有2万多干部,在指挥方面,更是林总挂帅,还有罗荣桓、萧劲光、刘亚楼等一干帅才、将才。可见当时国军并非没有争夺过东北,且国军还一度还占据了优势,比我党初入东北的兵力多出1倍以上。
其次,国军之所以后来没有重点攻打东北,主要是因为国军最终被我军逆袭,失去了在东北的主动权。国共两军初入东北,国军兵力占优、装备占优,所以能够相继占领四平、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将我军挤压到了农村和山区,但后来在林总和当地干部的合作下,东北军很快就生根发芽,并最终重创国军新1军、给予52军灭顶打击,并歼灭13军的1个师,最终东北军兵力以38万之众,反超了国军加保安部队的36万。
第三,进入1947年之后,国军已经在东北地区丧失了主动权,而东北军越发强大,此时再增兵争夺东北,其实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相反,反而会损失掉其他地区防守的兵力,这种“长途奔袭”很可能会被东北军“肥拖廋,瘦拖死”。而当时的山东解放区是我党的模范解放区,当地的胶东兵工厂对于解放军非常重要,且距离国军主力也更近,所以当时的国军主要是远守近攻,东北守而山东攻。
第四,在没有夺取山东及其附近解放区之前,仓促增兵东北,很可能会被东野与华野、华中野给包饺子。这就像是刘邦西进入关,不能在后背留一个隐患,必须要一个个攻克过去,最终进入咸阳。如果在首夺东北失利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增兵争夺,无疑只能走海路,而山东及其附近的解放区势必与东野两边夹攻,到时候不等三大战役,恐怕国军的主力就会报销在这片黑土地上。
因此,当时的国军也并非没有审时度势,其士兵也并非不勇敢,说白了,还是因为“丧失民心”,所以其军队是军阀性质的,是“雇佣军”性质的,是为了钱打仗,而解放军是为了捍卫自己新获得的土地,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他们在人民的支持下,自然无往而不利,也才能不断发动群众 ,实现由弱到强,并最终击败国军,结束蒋介石对中国大陆的独裁统治,建立人民专政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