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还未彻底驱散夜色的浓稠,清晨四点半的中华路上,年近古稀的老板兼大厨阿平,伴着微光,缓缓推开阿平面馆的大门,新一天与面香交织的忙碌,就此启幕。2024 年新迁的店面敞亮开阔,80 平方米的空间里,面香肆意流淌,似在热情拥抱每一位到访者。而墙上那块静静悬挂的 “尚文路老店” 原址门牌,宛如一位缄默的时光守护者,无声地倾诉着这家小面馆四十载的风雨沧桑与温暖日常。




一锅滚水里的"人生面道"

“阿平,一碗拌面,老样子辣肉加个蛋,面多一筷子。”清晨5点刚开门不久,伴随着推门声,食客还没入座,就已经熟练地点好单了。这样的招呼声,阿平已经听了40年。1986年,辞去稳定工作的阿平在老城厢搞了间20平米的小铺面,从此开始了与灶台为伴的人生。"最初就是喜欢这一行,觉得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也不容易。"阿平边说边用长筷搅动锅中的面条,手上的动作丝毫不停——舀汤、下面、加浇头,一气呵成。面碗落在老周面前时,汤面上的油花还在打着旋儿。40年来,他坚持每天亲自煮每一碗面,连浇头都要亲手调配。“对我来说煮面就像是在修行,我十分享受专注于一件事,而让这些食客满意而归就是我最大的收获。”阿平和记者聊道。





40年不变的"家的味道"

日至中天,午时的阿平面馆热闹非凡,新朋旧友如潮水般涌来。退休教师老李,不辞辛劳从浦东辗转而至:“吃了整整三十年,这碗面就是我心底原汁原味的上海。” 他擎起筷子,轻轻挑起一绺鳝丝面,金黄面汤浮着透亮油星,刹那间,时光仿若定格于此。

虽说新店接轨时代,启用扫码点餐,可老主顾们仍偏爱传统吆喝:“焖肉面,要肥瘦刚好的!”“素鸡面,卤汁多来一勺!” 服务员们面带笑容,默契应和,将每位食客的 “个性” 要求牢牢记下,宛如熟知自家孩子口味般贴心。文庙动迁,老街坊四散,却总有痴情食客横跨大半个上海,只为重寻那魂牵梦绕的熟悉滋味。

面对水涨船高的店面租金,阿平仅将每个浇头提价一元,他淡然笑道:“来的都是自家人,挣钱从不是首要。”“浇头卖光咯!” 阿平一声吆喝,迟来食客面露惋惜,可未等叹息落地,便有人高呼:“那剩下的各样都来点!” 顿时,店内欢声笑语,暖意四溢。这份家人般的亲昵默契,是 40 年岁月沉淀的深情厚谊。



要把老味道延续下去

午后两点,余晖透窗,送走最后一位食客,阿平师傅才得闲落座,长舒一口气。新店租金不菲,他却执拗坚守,选址旧址周边 500 米半径内。“答应过老街坊,得让他们随时找得到‘家’。” 他轻抚尚文路老店门牌,指尖摩挲岁月划痕。"现在年轻人喜欢网红店,但我们这些老骨头就认这个味。"专程从松江赶来的王阿姨笑着说。她的儿子正在教小孙子用筷子:"慢点吃,这可是你爸爸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在上海这座瞬息万变的摩登都市,阿平用 40 年矢志坚守印证:最撩人心弦的上海味道,常隐匿于市井最质朴灶台,历久弥香,永不散场。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孙冲

图片 / 盛寅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