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家庭中,孩子与祖辈的关系常常显得尤为紧密,尤其是奶奶,往往成为了孩子最依赖的人。这样的依赖虽然带来了温暖和支持,但却可能让孩子在情感上逐渐疏远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亲密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特别是母亲,需要耐心而有效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重建与自己的亲密关系。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孩子依赖奶奶的原因,往往与环境、情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奶奶相处的时间更长,奶奶通常以温和、包容的方式对待孩子,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这种轻松的氛围可能让孩子感到更舒适,从而自然地表现出对奶奶的依赖。母亲的角色往往是多重的,她们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承担家庭的其他责任,难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些严肃和忙碌。这种角色的差异可能让孩子在潜意识中选择更加依赖奶奶。

为了帮助孩子重建与妈妈的亲密关系,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入手。母亲可以尝试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增加一些轻松和玩乐的元素。比如,安排一些亲子游戏、户外活动,或者共同参与某些手工制作。这种亲密的互动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感受到母亲的关爱和温暖,进而改变他们对母亲的看法。

母亲可以主动请奶奶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让奶奶与孩子一同参与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母亲的陪伴,还能够让孩子明白,妈妈与奶奶都是在关心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可以逐渐展现出自己的亲和力,让孩子看到她的另一面,从而削弱孩子对奶奶的过度依赖。

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母亲要保持敏感。孩子在表述他们对奶奶的喜爱时,母亲可以表现出欣赏和理解,而不是以批评的态度直接反驳。比如,当孩子说“我想跟奶奶一起玩”时,母亲可以回应道“奶奶真的是个有趣的玩伴,你们一起一定很开心。我们也可以一起玩,那样更有趣。”这种认可和引导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还能有效地促进他们与母亲之间的情感互动。

母亲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突出自己的角色。可以通过讲故事、分享生活中的趣事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母亲的存在感。比如,在睡前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母亲与孩子冒险故事的绘本,或者利用家庭时间一起做饭,甚至共同回忆一些温馨的过往,这些都是能够增强亲密感的方式。

言传身教也是重建亲子关系的重要部分。母亲可以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来激励孩子,展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多么重要。在一些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展现出关爱、体贴和温暖,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他们懂得亲密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奶奶一个人。



最重要的是,母亲要保持耐心。重建亲子关系的过程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需要逐步适应这种转变。母亲可以设置一些小目标,比如在一周内,尽量安排更多的单独时间与孩子相处,让他们习惯于和母亲之间的亲密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定会发现母亲的陪伴同样是温暖和快乐的源泉。http://njsy025.com/

当孩子逐渐适应了和母亲的亲密关系后,母亲也要及时给予他们的正面反馈。无论是在一起玩的开心时光,还是在生活中的小进步,都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这样的反馈能够进一步加强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感纽带,帮助孩子感受到与母亲之间的独特联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与奶奶的角色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的。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不仅能够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也能够在这种爱中成长,形成更加健全的情感基础。尽管重建关系的过程可能会遇到挑战,但只要母亲始终以爱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就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孩子与自己亲密关系逐渐增强的美好成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