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我家闺女有点不开心。

原定当天可以玩一小时平板电脑,闺女打开ipad后,我和她一起设定倒计时。倒计时还剩最后10分钟时,我提醒闺女:再有10分钟,ipad时间就结束了。

然而,当我准点儿提醒她交还iPad时,她说一局游戏还没有玩完,请我给她宽延些时间。

一般情况下,如果她一局游戏玩到快要收尾,只差三五分钟,我也会给她宽延几分钟。

但是这一次,她说得宽延半小时(玩一局游戏二三十分钟),我就知道她罔顾我10分钟之前的提醒,重开了一局新游戏——这分明是在故意钻空子。

我义正言辞地跟她说:

“你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立即把ipad交还给我;

第二个选择,把这一局游戏玩完,但超出的时间,在下一次玩平板时,要双倍扣除。

这是我们之前在规则里定好的。”

闺女站起身来,气呼呼地把平板扔到沙发上,没好气地回应“行了行了!给你给你!”

然后就进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了房门。

爸爸也被惊动了,走过来问:“出啥事了?咋又不开心了?”

我一边换运动鞋,一边平静地回应:“她不开心,是因为她还没习惯遵守规则,那是她自己的事,咱们出门散步去。”

散步时我又联想起,这种情境其实非常普遍,我也经常接收到家长们的类似咨询:

“我不让孩子吃零食,孩子现在不开心……”

“孩子说脏话时我批评了他,孩子现在不开心…..”

“我提醒孩子该关手机了,孩子很不开心……”

“孩子不开心,我还需要坚持原则吗?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问题?”

做父母的都一样,总希望孩子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的,一旦发现孩子不开心,慈母心就被刺痛,产生很多自我怀疑。


在这里,我要郑重申明一点:孩子开心不开心,不是判断教育方式正确与否的标准。

因为孩子的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方式只是其中之一。

总结下来,导致孩子不开心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发育阶段:

据脑科学研究显示:负责情绪处理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

2-3岁幼儿每20分钟经历一次情绪波动;而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控制力仅为成人的60%。

事实上,即便是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也不能完全消除负面情绪。

所以,咱们做父母的,要从思想上消除让孩子永远开心”的幻想。记住,无论父母多完美,孩子总会有很多不开心的时刻

2.生理因素:

有研究显示:睡眠不足、营养失衡(如缺铁影响情绪)、荷尔蒙变化(青春期前皮质醇分泌波动达30%)等生理问题,都容易引发情绪波动。

如果我们觉察到孩子在某些时刻,经常性地不开心,无名业火特别多,咱先从生理因素开始排查。

成年人也一样,很多时候你耐心不足,脾气很差,其实就是生理功能失调了。

3.环境压力:

环境压力又包括学校环境压力和家庭压力两个方面。

据PISA数据显示,全球15岁学生课业压力指数达67%;

42%中小学生遭遇过校园社交困扰;

而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高频家暴)使得儿童抑郁风险增加2.5倍。

孩子生活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情绪也会更加稳定。

4.教育方式:

有研究数据显示,高压教育会使儿童的情绪问题增多,焦虑症发生率增加3倍;

而放任型教育会使得孩子的抗挫力弱化,也会因为小的挫折引发严重的情绪问题。

以上两种极端型教育,显然会使孩子的情绪问题更多,成长出问题的风险增大,因此,做父母的有必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把握好教育的力度。

但是,即便我们采取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孩子依然会有不开心的时刻。

不过,只要孩子的成长环境基本健康,家庭教育也基本合理,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小锻炼,并不会带来大的风险。

如何判断家庭教育有没有问题,以及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大的风险?

咱们可以通过记录负面情绪来实现(家长课堂学员可采用情绪九宫格和负面情绪表的方式进行记录),每3~6个月统计一下孩子以及家长的负面情绪次数,然后判断一下发展趋势。

如果孩子的负面情绪即不开心的次数越来越多,尤其是针对同一类问题,爆发冲突越来越频繁,那么家庭教育方式就需要调整了。

就拿孩子玩电子设备这事来举例,如果订好了规则但家长对孩子的违规行为经常性的妥协,那么孩子就会不断地试探家长的底线。

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坚定原则,不再妥协,也不必害怕孩子不开心。

孩子经过一两次的不开心,学会了遵守规则,也增强了心理韧性,这其实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End---------

作者简介

华川(川妈),著有《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游戏,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婚姻关系的七道考题》。当当网、淘宝网等平台均有售.个人微信chuanma04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